墨尔本研究大赞温哥华城市规划
澳大利亚墨尔本一项研究指出,温哥华打造高层公寓的体系比类似高密度的城市,诸如香港、纽约、东京对居民更加有利。
根据这份墨尔本市政规划者Leanne Hodyl的研究,墨尔本正和温哥华一样,经历由于“海外投资”而带来的摩天大楼建筑白热化。
但因为缺少规范,Hodyl发现,墨尔本允许建筑的公寓最大密度超出温哥华和其它公寓密集的城市的四倍之多。
她的报告中赞扬了温哥华规划师使用公寓高度与地产发展上交换公众利益的做法,而在墨尔本,建筑商们随意就可以建设高楼,而“无视这对公寓居民的影响,对街道的影响,或是对附近物业价值的影响。”
Hodyl的报告大力支持温哥华的“社区设施贡献”制度。这个制度要求发展商与市政规划师谈判,以提供现金,或是自建公园、广场、以及社区中心的方式为社区发展做出贡献。
报告中还引用温哥华主规划师Brian Jackson的话说:“还未发生过一例温哥华地产发展上拒绝做出贡献的案例。”
Jackson在接受《省报》采访时表示,这份报告的作者去年到访温哥华市中心后对他进行了访问。“她认为温哥华是个典范,”Jackson说。“我们把增加居住密度看成是一种交换公众设施和可负担住房的能力,她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模式。”
Jackson被采访之时还未发生卑诗高院法官取消耶鲁镇两栋楼盘建设的判决。市政府说,此后已经暂停了十几个类似发展项目的合约,而且已经提出上诉。
一月28日,高院法官Mark McEwan同意新耶鲁镇社区协会的观点,认为市政府2013年同意与地产发展商Brenhill Developments交还土地的公众咨询过程问题重重,并下令取消两个楼盘的建设,以及重新进行公众咨询会议。
市府当初的交换条件就是发展商获准在市府土地上建设一栋36层的公寓,但也必须在发展商自己的土地上提供172个社会住房单位。
Jackson并不认为这个判决会影响温哥华的人口密度奖励体系。“法官并没有就这个体系的合理性或其运用本身发表意见。”他说。
墨尔本的这项研究对一个墨尔本城市街区(拥有数栋已经获批或是正在申请中的发展项目)的密度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图像对比。街区完全没有高度或密度的限制,能够居住8600人,每个人的开放居住面积仅有0.1平方米。
纽约在一个街区内有25-33层高的大楼,居住约3500人;而香港的一个类似街区内有13-46层高的公寓楼,居住约36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