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联还喊缺钱?卑诗公校经费增 入学率降低
显示省府并无削支
据总部在温哥华、右翼智库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表示,卑诗过去10年投放于公立学校系统的经费增加近两成半,而入读公校的学生人数却下降逾一成,数据引证卑诗教师联会(BCTF)指责省府砍削教育拨款的说法,缺乏事实支持。
菲沙研究所周四发表题为《加拿大教育开支的真相》(Education Spending in Canada: What's Actually Happening?)的报告,指出据加拿大统计局2002至2012年资料显示,全国各省在该段期间的教育拨款均有所增加,但只有亚省的公立学校系统学生人口有增无减,而其他省份的学生人口逐渐减少(见附表)。

上述报告的共同作者、菲沙研究所米切尔教育改善中心(Babara Mitchell Centre for Improvement in Education)总监温佩尔特(Deani Van Pelt)批评道:“各省教师的工会不断指称省府削减教育拨款、教育局财政预算短缺,这根本完全不符合事实。”
教联抨击报告充满瑕疵
卑诗教师联会主席艾克(Jim Iker)周四以书面声明回覆《星岛日报》记者的有关询问,他表示:“这份菲沙研究所的报告里充满瑕疵,因其忽视过往12年来其他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而许多这些成本,其实都是由省府提高的,例如水电费率、医疗保险费及运输费。”
艾克还指出,菲沙研究所的这份报告本身就已指出,卑诗每个学童平均分享到的教育拨款,比全国平均水平少约1,000元,这证实卑诗省教育拨款的增幅落后于其他省份。

智库:容许跨区入读 教学质素提高 卑诗2002年实施 促其他省仿效
总部在多伦多的公共政策智库贺维学会(C.D. Howe Institute)周四发表一份的报告显示,卑诗省由2002年开始,容许学生入读不在本身所住区域的“区外”公立学校, 这项公开收生(open enrolment)政策,不但未有导致更多所谓资优化(cream-skimming)公校的出现,反而有助提升整体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报告又强调,卑诗省的这项教育政策,值得其他省份借镜,原因是有关政策对家长选择及学生学习表现均有许多好处。在公开收生制度下,如果家长为子女选择一所在所住区域以外的公校,就可直接向该所公校申请学额,毋须事先获得所住区域的学校校长的同意。
该份由贺维学会撰写的报告表明,从教育局的行政资料及全省考试成绩的数据分析,公开收生制度不但为大量的家庭提供了更多的学校选择,而且有助提高低陆平原部分公校的整体考试成绩水平。此外,报告认为没有证据显示,容许学生跨区入读符合个人志愿和需求的学校,造成学生文化或族裔背景过度“隔离”,或者过度“集中”的学习环境。
世界日报―菲沙学会:公校入学率降低 开销反增
智库菲沙学会(Fraser Institute)12日发布最新报告,指出在过去十年间,尽管本国公校的学生入学率逐年下降,公校的支出却大幅上涨。
这份名为「加国教育经费开销研究」的报告显示,本国在2001至2011年间,公校学生整体入学率降低6.2%,开销却增加了53.1%,至于卑诗省方面,入学率降11.6%,开销却增加了24.7%,不过增长率相较之下仍是全国最低。菲沙学会教育改善部门主任凡佩尔特(Deani Van Pelt)表示,虽然教师联会与教改人士不断指称,教育经费持续被删减,处境危险,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凡佩尔特强调,根据报告引述,在十年间被用在每名加国学童身上的经费开销,增加63.2%,以卑省来说则增加41.1%。不过她也表示,报告中并无针对经费用途做更深入的研究。
卑诗教联主席艾克(Jim Iker)对此结果相当不以为然,他认为该份报告有瑕疵,因为报告中并没有将汽油、暖气、教师医疗保健计画,与等不断上涨的固定开销列入考量。
不过艾克也表示,报告中显示出卑省的花费增长率,是全国最低,代表省府在教育中所投注的资金落后其他省份,正与教师联会一直以来的看法一致。
艾克强调,该份报告中菲沙学会使用了一组由加拿大统计局(Statistics Canada)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卑省学童的教育经费比全国平均值低了1000元,他认为学会使用这组数据,并非出自本意,但这正好证实了数据的可信度。
卑诗省教育厅对报告结果不感意外,教育厅发言人表示,在报告中显示的开销增加,代表省府在减少7万5000名人次入学时,仍投入了将近10亿元的资金,省府从未删减教育经费。
菲沙学会发表报告指出,公立学校的开支并未因入学人数下降而减少。

图为本拿比市一所公立中学的教室。(记者陈威麟/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