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温仅5华裔参加大选, 或因疫情及加中关系
总理杜鲁多宣布9月20日进行联邦大选,三大政党也陆续推出各选区候选人,不过卑诗省大温地区截至目前已知参选的华裔候选人仅有5人。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与新冠疫情以及加中关系紧张不无关系,华裔候选人一定会就对中政策“被逼表态”。此外,他们认为新参选者需要更多地为社区发声。
大温政治评论员丁果认为,联邦大选华裔候选人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华裔候选人有些“青黄不接”,而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各政党需要华裔候选人展现多元化的“花瓶时代”已经结束。
他解释说,这一方面是因新冠疫情带来的种族歧视压力,另一方面则因为加中关系的空前严峻,中国共产党政府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共同对手,令华裔在参与政党活动中感觉“上不去”。这两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令参与联邦大选的华裔候选人很少。
丁果表示,来自台湾和香港移民中的政治精英,“该出来的已经出来了,但后继无人”。比如省政府中的陈苇蓁、康安礼、姚君宪等,但在联邦层面,大家普遍认为政党不重视华裔,胜选也感觉无望,因此出来参与的人就比较少。
候选人或面临“被逼表态”
更重要的一点,丁果说,是华裔候选人都会面临“被逼表态”的问题,因为各大政党一直缺乏对华裔加人的定位,没有将中国政府与华人加以区别,从而造成混乱,虽然中国移民已经成为一个主流的移民社区,但即使中国大陆移民愿意出来参选,各党也会感觉“不敢用”,因为怕“沾红”。
“这非常可惜”,丁果说,华裔加人是加拿大人,而主流社会更应看到华人在加拿大历史上的贡献,特别是卑诗省的建设和贡献功不可没。“卑诗省建省时就是多元族裔社会,华人参政的很多突破也都发生在卑诗省,从郑天华到陈卓愉,再到现在的关慧贞”。
他指出,华裔候选人“被逼表态”以及被质疑有没有“沾红”,导致一些社区政治人物“远离”中国大陆华裔社区,但这是被种族歧视者“牵着鼻子走”。
他说,大部分华裔“在选择移民加国的时候在制度和生活方式上等于做出了选择,在中加之间做了选择”。丁果强调说,这些政治人物不能“一边远离中国社群,一边要中国社群的钱”,找中国大陆社群“筹款或催票”,这是非常“卑劣”的做法,令人们无法相信政治人物当选后会为自己的群体站出来说话。
时事评论员董达成则指出,加拿大是多元文化社会,不同族裔参选、特别是非主流族裔参选,将各社区的意见带入国会都非常重要。此次低陆平原已知的5位华裔候选人中,3位是寻求连任的国会议员,黄陈小萍和关慧贞也都是长期参与社区的活跃人士,但新的2位候选人则很少出现。他认为,参政的首要条件是身体力行地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发声,反映所在政党的政纲,表达自己为加拿大和选民可以做些什么。“每个政党的政纲都有优缺点,我们要选的是贤能之士”,董达成说。
此外,董达成亦指出,加中关系进入有史以来的最低点。联邦大选中,无论候选人是什么族裔背景,特别是华裔,一定会被问到这个问题。“他们一定要表态,我都会问,要他们表态”,他说,“我们选国会议员,一是要反映我们的民意,以及加拿大价值观,尽管有其他议题,但加中关系一定会摆在这次选举,要让他们5个来回答。”
董达成还表示,新冠疫情在过去的一两年内,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几个政党的政治活动减少了很多,物色国会议员候选人也受到影响,他说,不止是华裔,所有新的国会议员素质如何,他都会先打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