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厂到加拿大,领悟到:努力根本不重要
Hi, 我是茶山博士。自从移居加拿大以后,做事和思考方式都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
如果你在工作或生活中,面临焦虑或不知所措,那么,今天的内容将对你有很大的启发。
大家都听过这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句经典名言出自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
在这里,咱不讨论杠杆的力学原理,而是如何利用杠杆思维,让我们跳出固有思维和圈层,实现人生的复利。
杠杆思维的本质是,如何借力。借力的核心是“借谁的力,怎么借,借了做什么?
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帮助大家在自己的场景中,学会借力。
我在阿里巴巴工作期间,大部分负责的是线上线下、软硬件等相关产品的体验设计工作,这些产品特性,刚好是服务设计在产业端应用的核心,于是,我借助了业务和产品特性,不仅丰富了服务设计的产业实践,也让服务设计的方法论得到了体系化的完善。与此同时,还出版了《服务设计微日记》、《设计力》等。
这段经历,是我借了业务特性的力(借谁的力),跟服务设计结合(怎么借),实现了设计驱动业务,并提升了设计和个人影响力的(借了做什么)。
在字节跳动期间,为了深度体验短视频,我邀请韩国妻子一起做过一个账号-“家有韩妻”,主要给大家分享中韩文化差异,以及跨国婚姻中的生活趣事的。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涨粉10多万,还带过不少生活用品的货。
这个例子,是我借助了韩国妻子身份的特性(借谁的力),跟短视频平台结合(怎么借),实现了涨粉变现的一次尝试(借了做什么)。
结束大厂10年+,为了孩子的教育,妻子的向往,我们全家移居加拿大。在这里,没有大厂互联网产业环境,没有服务设计产业土壤,也没有国内的人脉和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借力吗?
答案非常明确:可以借力。借环境的力,借文化的力,借信息差的力。
在加拿大,我可以了解到本地产品的体验差异,本地的用户喜好,本地人的思考和行为差异,国际化的信息差,以及AI时代的教育方式等。这些,都是我在加拿大可以“借的力”(借谁的力)。
我来加拿大一年期间,有AI公司找我做咨询的,也有高校研究员邀约的,也有加拿大朋友介绍岗位的。这些我都接触、了解或尝试过(怎么借),目的就是为了创业路上“潜在的可能性”(借了做什么)。
以上,是我个人的借力思考。也许,在看这篇文章的朋友,有着各自不同的状态。譬如,在空窗期的,面临不确定性的,或是进退两难的。
请大家记住一点,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可以且应该去“借力”。
如果你在空窗期,那就去“借时间的力”。利用这段时间,见见朋友,拓展思路和视野;锻炼身体,储备能量;阅读好书,提升认知、消除内耗;陪陪家人,感受下来自爱人的关怀和鼓励。
如果你正在面临事业上的不确定性,那就去“借可能性的力”。你要知道,不确定性不是坏事,都确定了的东西,一眼看到头的东西,你还想去追求吗?人这一辈子,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那些在尝试、探索和挑战中,充满的“可能性”。当然,在不确定性面前,也要评估好各方面的风险。
最后,提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点。
想借力,首先自己要先“有力”。
如果自己什么也不是,也不想学习、不思进取,且不给任何人带来任何价值,那么,谁愿意借力给你呢?
先让自己“有力”,再充分“借力”,最终让自己“发力”。
一起共勉:)也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