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被同胞骗了”全部积蓄换噩梦
一个怀揣梦想的中国家庭在加拿大遇人不淑,$4万加元换来的创伤挥之不去……
B女士的经历
今年1月,B女士和丈夫带着6岁的女儿持旅游签证来到加拿大。他们想寻找一条合法的移民途径,将游客身份变成永久居民。
在朋友的介绍下,B女士认识了自称是移民顾问S女士。S女士向B女士提供了一条看似清晰的永久居留途径。B女士认为,同为华人,那份“同胞的信任”让她安心。
双方很快便签下一份合同——“在完成几个移民步骤后,B女士就可以获得永久居留权”,合同总金额为11万加元。

支付项目(CBC报道截图)
“拿到LMIA后我就提交了工作签证申请,却被拒了。我当时非常崩溃。”依照合同,如果工签成功,B女士需要再支付2万加元。
加拿大移民、难民及公民部在那封拒签信中表示,他们不相信B女士会在临时工作许可到期后离开加拿大,理由是“她在加拿大有家庭关系(丈夫和女儿),访问目的不明确(持旅游签证入境),申请细节前后冲突”。
“接下来,S女士又建议我花8万加元在黄刀镇开个公司,转而申请投资签证。但是,那条路要求‘投资20多万加元,有流利的英语、丰富的商业经验和高净值资产’——我一个条件都不具备。”
“慢慢地,我终于意识到,S女士向我提供的一切,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B女士说。
“我放弃了那份合同,我失去了全部积蓄,在加拿大的那段日子,我甚至只能靠捐赠的面包喂养女儿,她一天只能吃一顿饭。”
“我曾无比相信S女士,因为她是华人……可也正是她让我陷入绝望。她曾在微信上给我提供了数月的移民指导,可后来我才发现她根本不是持牌的移民顾问。她称她的丈夫为‘律师’,然而萨省律师协会确认他丈夫根本没有律师牌。”
S女士回应
面对CBC的采访请求,S女士拒绝直面镜头。她在一份电子邮件中回应称,她的丈夫L先生确实是一名持牌移民顾问,自己是丈夫的助理,她根据丈夫的指导和多年的经验为移民申请者提供建议。
S女士还声称,B女士和她的丈夫的行为已经损害了她的职业和个人声誉。
库兰德同时指出,现在的加拿大移民顾问行业就像是当年的“狂野西部”——肆意之极……想占多少地就占多少地,想收多少钱就收多少钱。监管机构呢,你必须保护一些人,他们很脆弱——他们显然不知道我们的系统是如何运作的,更不知道他们想买的东西到底要花多少钱……”
库兰德表示,B女士的案件表明,监管机构CICC缺乏资源和权力来妥善保护公众。
CICC,“移民与公民顾问学院”,是负责向代理人发放执照、规范行业并制定指导方针、接收投诉并发起相关调查的加拿大移民顾问行业的管理机构。
面对CBC的询问,CICC仅表示“咨询顾问行业必须制定公平合理的费用”,但其并未具体说明“多少费用才算合理”。该机构承认,他们目前无法追踪代理人的收费标准。
库兰德表示,绝对有办法可以防止类似B女士的问题再次发生——“如果联邦政府愿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创伤挥之不去
“今年8月,我回到中国,身无分文,精神受创。我决定把这段经历讲出来。我希望我的故事能成为警钟,提醒更多怀揣梦想的人:不要轻信‘承诺’,不要把未来交给没有资质的人。”
B女士说,这段加拿大经历现在依然困扰着她。在失去所有积蓄后,她正在努力重建生活。

B女士(CBC报道截图)
“我总做噩梦,总在梦里哭。我丈夫把我摇醒,我发现那是个梦,然而,眼泪是真的。”
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