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还能活多久?”这是艾滋病病房95后小护士赵思璇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通常,当病人得知自己患艾滋病后都无法接受,甚至会拒绝输液和吃药,失去了求生的欲望。每当这时,赵思璇都要细心地对病患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正视病情。

2017年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据中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门诊邵护士长介绍,目前北京市现存活感染者及病人共15,000人左右,而佑安医院门诊承接人数达到8,000人左右,相当于承担了北京市一半以上感染者的治疗任务。在这家权威的传染病专科医院中,感染中心的医护人员共有130人。其中,感染1科的北京姑娘赵思璇是最年轻的一位护士,出生于1995年的她,从事这项工作已经近一年。

对于这份工作,赵思璇的父母不支持也不反对。赵思璇说:“我们这代人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父母开始还是会有一些担心,但我经常给他们讲相关常识,现在他们觉得只要我开心就好。”

赵思璇仔细地为每一只注射药物贴上标签。“虽然与艾滋病人在日常的接触中不会感染,但在护理过程中还是会存在潜在危险。例如扎针、拔针时会不小心扎到自己,不过真的扎到了也没关系,我们可以立即找医生进行处理”赵思璇说。

赵思璇换上了护士服,站在镜子前仔细地整理着自己的仪表,“得体大方的外貌不光是工作需要,也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精气神。”

赵思璇说:“我们现在最希望的是社会可以给艾滋病人多一分宽容。”如果大众能做到对艾滋病人零歧视,那不仅有利于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困境,减轻心理压力,也对艾滋病的治疗防护工作有着广泛而深远的积极意义。

每天,赵思璇都会巡查病房。在这之前,她需要给每位病患核实信息,为他们取出当天所需的药品。

赵思璇在配药室为患者配输液所需的药物,为了不出任何差错,这里的护士需要对每一位患者的药物进行登记和整理。

赵思璇正在整理治疗车,这是她每天都要做的基本工作。

赵思璇走出治疗室,准备去巡查病房。并不是每位患者都需要住院,来这里治疗的患者都是因为感染艾滋病毒后免疫力低下,而出现了其他并发症。

赵思璇每天都接触艾滋病患者,其中有年轻的母亲、天真的孩子,也有年迈的老人。他们在得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后,更加敏感脆弱,容易自暴自弃。所以,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值班护士会在楼道里巡查各病房,透过门上的窗户查看病人情况,以防出现过激行为。

“咱家病”是佑安医院医护之间对艾滋病的统称。赵思璇说:“在我们医院,一定要避免提到艾滋病和HIV这些词。一方面是因为怕患者听了不舒服,影响心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感染者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赵思璇给病患进行输液治疗,一边输液,一边帮他按摩小臂放松,避免紧张。

每次帮助病患治疗后,赵思璇都会和他们一起聊天,分享开心的事情。“这个病没你想象的那么可怕。”赵思璇总是这样告诉患者,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关爱可以给他们足够多的温暖,让病患有信心战胜疾病。

午餐时间,护士们轮流吃饭,而这也是她们在一天工作中最轻松的时刻。她们通常会彼此聊聊家常,但过不了多一会儿,话题就回到病患身上。

午饭过后,护士们又重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临下班前,赵思璇准备交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