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加20年:免费医疗,真相到底如何?
“加拿大的免费医疗到底怎么样?”
很多人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但是很惭愧(也应该算是很幸运),尽管在加拿大生活了二十年,除了生孩子和去过几次急诊以外,我很少有机会跟医院打太多交道。直到上个月,我母亲在加拿大完成了心脏支架手术,当她康复出院,我陪着她走出医院大门的那一刻,我才发现,对于这个问题,我终于有了真正想分享的答案。
从最初母亲感觉胸闷不适,到家庭医生问诊,再到转专科,最终住院手术,我全程陪同,第一次完整、深入地体验了加拿大的医疗体系。这不仅仅是一段求医经历,更是让我对这个系统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体验。
三大优势:
一、全民免费医疗减轻负担
从诊断到手术,从住院用药到三餐供应,我们未支付任何费用。这种保障让普通家庭不会因疾病陷入经济困境,特别是对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
更让人欣喜的是,这种保障还在不断扩大。现在,政府正在大力推广全民牙齿保健计划,这对于很多低收入家庭来说,看牙不再是沉重的负担。同时,药品也正在逐步纳入医保计划,未来,看病拿药有望获得更全面的保障。
二、医护人员专业且充满爱心
护士们不仅完成医疗护理,还为无人陪伴的长者提供全方位照顾——送饭、喂药、甚至协助如厕。我遇到的医生和护士都极其耐心专业,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与尊重。
三、注重自然康复,避免过度治疗
加拿大医生不会轻易开药,更倾向于让患者依靠自身免疫力恢复。这种理念避免了过度使用抗生素和过度治疗,让我更加认同。小病小痛尽量自愈,大病才用药治疗,这对长期健康更有益处。
三大短板:
一、等待时间过长令人焦虑
在加拿大看病,最大的挑战就是等待。无论是预约家庭医生,还是等待专科医生的会诊,常常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从初诊到手术,母亲等了小半年。每个环节都需要漫长排队:等家庭医生预约、等专科接诊、等检查、等手术日期,这个过程对患者是种煎熬。
二、急诊室人满为患
而急诊室的情况更让人心焦,由于很多人没有家庭医生,看个小病就只能选择去急诊室。这导致急诊室经常人满为患,等待时间动辄好几个小时,它原本处理紧急重症的职能也被大大削弱,几乎成了普通门诊的替代品。
三、医疗水平存在差异
母亲之前做白内障手术效果不理想,让我们怀疑与医生经验有关。某些领域的医疗水平可能因医生手术量少而受到影响。
我的建议:
基于二十年生活经验,我认为加拿大医疗整体还是不错的,尽管存在等待时间长等问题。我总结出这些适应方法:
首先一定要找到固定的家庭医生,这是获得及时医疗的基础。其次可以利用回国探亲的机会做全面体检,带着详细的检查报告回来给家庭医生,能更快获得专科转诊。
对于急重症,华人还有一个优势选择——回国治疗。特别是像癌症等需要及时治疗的疾病,可以考虑回国寻求更快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我还是非常感激这个医疗系统提供的保障。它或许不完美,但通过"中西结合"的方式,我们既能享受免费的医疗保障,又能通过国内的医疗资源弥补等待时间长的不足。这也许就是我们在加华人的智慧:在两个世界的医疗体系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健康之路。
(本文仅代表个人经历与观察,系"二十年加国生活"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