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端焦点:加、中电动车关税壁垒会维持多久?
在加拿大和中国的贸易争端中,加拿大对中国产电动车征收100%的高额关税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这一举措不仅关系到两国的经贸关系,也直接影响到加拿大消费者的选择权和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
随着中国电动车在全球市场迅速崛起,加拿大为何选择筑起“关税壁垒”,以及这种壁垒能维持多久,正在成为舆论和业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据非盈利研究性媒体The Conversation报道:到2025年,电动汽车正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主角。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全球新车销量中,每四辆就有一辆是电动车——五年前,这一比例还不到二十分之一。而在中国,电动车已占到新车销量的一半,远远领先于美国和加拿大。
中国电动车的崛起不仅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政府补贴,更依靠产业链优势和技术创新。比亚迪、小鹏、蔚来等品牌凭借价格亲民、配置丰富和快速迭代的车型,在国内外市场攻城略地。部分车型售价甚至低于2.5万美元,远低于北美平均5.5万美元的电动车价格。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车企推出了充电仅需5分钟的新型电池,大幅缩短补能时间。
然而,加拿大消费者目前几乎看不到这些车的身影。原因在于关税政策。和美国一样,加拿大政府对中国产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最高可达100%。事实上,《The Conversation》的研究指出,加拿大和美国是唯独的两个通过高关税手段,消除中国产电动汽车对本地市场影响的西方国家。
高关税,这使得本来具有价格优势的中国电动车在进入加拿大市场后,成本几乎翻倍,彻底丧失竞争力。渥太华此举的核心目标,是保护本国的汽车产业和就业岗位。
加拿大的汽车业长期依赖安省及其周边的制造基地,通用、福特和Stellantis等车企是当地经济支柱。如果大量低价中国产电动车涌入,加拿大工厂和零部件供应链可能面临冲击。政府因此选择以关税壁垒延缓中国车的进入节奏。
问题在于,北美车企推出的电动车往往价格不菲,入门款式稀缺。取消了电动车税收抵免后,让消费者更难以承担高昂车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车企的廉价车型显得格外诱人,只是被高关税挡在门外。
历史或许能提供参考。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曾强烈抵制日本汽车进口(加拿大亦加入其中),但随着消费者逐渐接受日本车的性价比优势,以及丰田、本田、日产在北美建厂,反对声音逐渐消退。今天,日本品牌汽车已成为北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业内分析认为,中国车企最终可能走上类似道路——通过在北美投资建厂,规避关税,并以本地生产的身份进入市场。一旦消费者逐渐认可中国产电动车的性能与价格,加拿大对它们的态度也将逐步转变。
至于“何时”,答案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加拿大本土车企能否在未来几年内真正推出价格合理的电动车;第二,中国车企是否愿意在北美建立生产基地;第三,加拿大消费者对价格和质量的考量是否会超过对“产地”的顾虑。
换句话说,加拿大接受中国产电动车,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就像当年的日本车一样,市场需求最终会突破关税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