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47具远征军遗骸71年后终将回国
10月28日,“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归国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位于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发布会宣布,11月5日,347具赴缅远征军遗骸将经由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回国。时隔71年,老兵们终于要“回家”了。
1942年,先后有近40万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对日作战,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以惨重的代价,取得了缅甸战场的全面胜利。然而,约十万名将士牺牲异域从此埋骨他乡。当年的战友为他们在当地至少修建了10个墓地,承诺战争结束后带他们回家。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墓地后来成为了无主之地,几乎全部被捣毁。
2015年4月10日,在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等多家单位的努力下,“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在缅甸正式启动,一期发掘地点为原中国远征军新一军缅甸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截至8月31日,该项目共计收殓遗骸347具。这些遗骸被发现时,正埋没于居民宅、大操场甚至是猪圈下。经DNA鉴定,他们之中有近一半,牺牲时不足25岁。
数次赴缅甸 愿忠魂归故里
密支那战役发生于1944年5月17日至8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军队在海外最大的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胜利。中国驻印军共投入第14、30和50师三个师,协同美军一起对日作战。战斗中,中国驻印军第30师(隶属新一军)阵亡1044人、负伤2256人、失踪51人。战役结束后,攻打密支那的三个师,分别在密支那修建了三个墓地。
深圳市龙越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曾在过去四年间数次赴缅甸考察,最终确定,位于密支那达贡区的住户诺岛家以及第六中学所在地,就是当年新一军墓地原址。面对杂草丛生、被改建得面目全非、如不经过当地华侨指点根本看不出痕迹的墓地,孙春龙无比痛心,“在那里,我们连个跪拜的地方都没有......”
“不要这样拿出来,他会疼!”担心正在取出的遗骸受损,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人类骨骼学专家陈靓在诺岛家的院子里失声大喊,提醒着身边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密支那地处北纬22-25度之间,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一年分雨季和旱季,高温、湿热,土壤保水量高,对人骨保存极为不利。被发掘时,牺牲将士的遗骨零散且破碎。在陈靓和队友们的眼里,每一块遗骸都极为宝贵。陈靓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在4月10日至8月31日间,她三次带队到密支那实施遗骸发掘、现场鉴定和DNA采样工作。而遗骸归国事宜直到近期才明确下来。陈靓说,“发掘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将士最终是否能回到祖国,但是我们很努力,倘若回来,一定要让他们尽可能完整地回来。”
忠魂归故土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但是陈靓还是心有遗憾。她对记者说,由于气候条件以及墓地多次改建等人为破坏,葬坑内的遗骸保存状况欠佳,“约有5%的墓坑遗骨完全酥粉化,无法收敛,最终我们只能将含有他们骨粉的泥土收敛。”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偿参与了347具遗骸的DNA鉴定。“我们希望为每一个无名英烈找到亲人留下最后一丝希望。”孙春龙在发布会中宣布,“完成DNA鉴定后,将会建设中国无名抗战英烈DNA样本库,向全社会公开寻找英烈的亲人。”
此外,中国青年网记者了解到,此次活动得到了缅甸政府的大力支持。根据安排,11月5日中午14时,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将于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入境;11月6日上午8时,将于云南省施甸县由旺镇的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指挥部旧址举行遗骸的暂厝仪式。
此次入缅迎接遗骸归国的人员中,有多位英烈亲属。云南红河的远征军老兵缪焜说,1944年,他和同为新30师士兵的哥哥缪克勋一起参加了密支那战役,哥哥在战斗中牺牲,再也没能回家。他希望重返当年的战场,接哥哥回家。
来自广西的陈庆金在还没满月的时候,父亲陈业海远赴缅甸作战,牺牲在了战场上。他说,“我曾在梦里无数次梦到父亲,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父亲的遗骸前,磕一个头。”
欢迎战友“回家” 九旬老兵失声痛哭
“当年我们答应那些死去的战友,要带他们回家,但是我们没能做到。这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天,他们就要回来了,希望他们能够都回家!”现已97岁高龄、参加过密支那战役的远征军老兵尤广才离开轮椅,艰难地走上发布会讲台,而后失声痛哭。2014年抗战胜利69周年时,尤广才老人作为抗战老兵代表接受了习近平主席的会见。
刚过完96周岁生日的尤广才在前不久观看了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老人为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激动的同时,心中时时牵挂着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们。
1942年,日军进攻缅甸。在3月占领缅甸首都仰光后,猖狂的日军继续进攻缅甸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缅甸的战局关系着整个中国抗战的成败:一来滇缅公路承担着最多的国际援华物资;二来缅甸如若沦陷,整个中国西南大后方将直面日军兵锋,日军对中国将形成夹击之势。与此同时,中国方面派出了入缅作战的远征军身赴异域,绝地死战。
“在日军的猛烈炮火下,美军联络官因为害怕离开了,中美联军信息中断,150团伤亡惨重。营长郭文轩这里被打中了,就牺牲在了我的身边啊……”发布会结束后,尤广才老人再次痛哭,他指着自己的手臂和胸口,向记者描述战友当年牺牲时的场景。记忆并没有因岁月而模糊,战友“回家”一直是老人多年来的愿望。
郭文轩牺牲时,留下了妻子和遗腹子。而今,郭文轩的后代找到了尤广才,希望能通过他的回忆以及“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的努力,让郭文轩的遗骸早日回归故土得以安息。
地方政府提供千亩土地安葬英烈 遗骸寻找仍会继续
在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与施甸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确定遗骸安葬地为位于施甸县太平镇的孩婆山。施甸县人民政府将为此项目提供不少于1000亩的土地,并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何选址于孩婆山?施甸县政协主席蒋汉雄告诉记者,抗战期间,有10万余名中国远征军驻军施甸,而远征军正是在施甸孩婆山取得了滇西抗战第一场战斗的胜利。
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秘书长王小军说,推进英烈褒扬事业包括英烈遗骸的寻找与归葬,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他表示,在完成一期寻找到的遗骸归国活动后,将继续在更大范围展开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工作,“直至找到最后一具英烈遗骸,让忠魂回归故里,在国土得到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