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这种差异?或者说,如何丑化华人的节俭? 来自广东的华工吃米饭的习惯,也成了他们攻击的对象。在他们看来,肉食习惯,代表了强壮,勇猛和男性气概。吃米饭则代表了相反的性格特征。从生物学的角度 看,在食物链中,食肉动物居于上游,类比到人类社会,食谱的不同就成为了华人天生地位低下的证据。这种思想甚至延续到20世纪初。美国劳联领袖塞缪尔•龚 帕斯撰写排华册子的副标题就是“肉vs.米,美国男性气概对抗亚洲苦力 ”(Meat vs. Rice; American manhood against Asiatic coolieism)。
20世纪下半叶,中国菜走入美国主妇的心中,其媒介就是中国菜谱。按照陈勇教授统计,仅在1985年之前,美国市面上出版的中国菜谱就已达85种之 多。但是这么多菜谱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语言学家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如果说,美食电影《朱莉与朱莉亚》里梅尔·斯特里普扮演的朱莉亚·柴尔德教会了只知 道做汉堡、煎牛排的美国主妇如何将饭做成艺术,那么杨步伟的《中华食谱》(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a.)则让她们第一次领略到中国烹调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