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炸锅!网友自助采蓝莓 晒出小费帐单
近日,网上晒出的一张账单小费,又让加拿大网友破防了!
(x@MadelnCanada)
社交平台X@MadelnCanada网友以“您是否认为加拿大的小费文化正在变得遥不可及?”晒出一张小费账单,引来网友的讨论。
一位网友称加拿大小费文化已经失控,所以不给。
网友称这个还算好,很多都是18%起跳。
一位网友称加拿大的小费算好了,美国是18%起跳。
这位网友说除非是坐下享受服务。
一位网友出主意:付现金,找零时随喜。
一位网友也提醒,计算小费不要把税含在内。
在加拿大,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质疑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习惯——给小费。随着生活成本飙升和小费提示无处不在,许多18至34岁的年轻消费者表示,他们已经接近了“给小费的极限”。
根据《全球新闻》的报道,22岁的埃德蒙顿大学生Ren Alva来自巴林,他一向慷慨待人,在餐厅、节假日甚至活动后都会留下可观小费。但他最近在一次去自助采摘浆果农场的经历中感到十分困惑:“我们自己动手采的果,他们没提供服务,却要求在结账时给小费。我根本不知道这钱给谁”。
类似的困惑也出现在新不伦瑞克省的Jacob Burris身上,这位24岁的年轻人只在堂食时根据服务质量给予小费。他直言:“小费不该是你仅仅完成本职工作就能拿到的东西”。
年轻人对小费文化疲惫不堪
根据H&R Block加拿大分公司今年2月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大多数加拿大人,尤其是18至34岁的年轻人,认为当前的小费文化已经“失控”,并对越来越高的小费选项表示不满。
这项全国范围的在线调查共收集了1,790位受访者意见。尽管在线调查无法提供误差范围,但结果显示:小费提示已经从餐馆扩展到了几乎所有服务场所——包括学生便利店、咖啡店,甚至物理治疗诊所。
H&R Block税务专家Yannick Lemay表示,虽然很多人对不断弹出的小费选项感到不适,但他们还是会支付,“因为心理上会觉得有义务这么做”。
“不给小费,我会觉得自己是坏人”
就读于多伦多城市大学、在中国和香港长大的Aditi Roy表示,她经常给小费,但内心其实非常挣扎:“**小费最多时高达20%,实在太荒唐了。**但如果我不点那个小费按钮,就会有强烈的罪恶感”。
她指出,在亚洲很多国家,小费文化基本不存在,顾客支付的仅是账单中的小额服务费,直接用于员工工资,“加拿大应该逐步摆脱小费文化”。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小费是对服务劳动的基本尊重。
Milly Squires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她在餐饮业工作了六年。她指出,很多餐厅实行小费分摊制度(tip pooling):服务员不仅要靠小费生活,还要从自己的销售额中拿出一部分交给厨房、清洁人员、调酒师和前台等其他岗位。
“比如我接了一桌100加元的客单,如果他们一分钱小费都不给,我还要倒贴5加元给后厨和其他员工”。她说。
她表示,自己并非因为愧疚给小费,而是知道整个餐厅的运作依赖于这个体系。
大型连锁餐厅如麦当劳则不接受小费,其官方立场是:“我们是团队环境,不奖励个人”。
替代方案呼声渐高:欧洲式服务费 or 提高工资?
Jacob Burris认为,加拿大应效仿欧洲,引入标准化的服务费制度。Aditi Roy也支持这一方向,但强调真正的问题在于:服务行业工资太低。
Roy表示:“我们不该靠顾客的施舍让服务员活下去,而是该直接付他们应得的工资”。。
在高通胀和工资停滞的背景下,加拿大小费文化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年轻人开始重新定义何时、何地、为何给小费,他们不仅在反思消费习惯,更在质疑这个体系的合理性。
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这项几十年来的“默认设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