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省府房产新政,来自本地专家的五大观点
距离省府提出的海外买家转让税新政已经过去了两天。来自各方的声音此起彼伏,移民律师开始了新一波移民造势、贷款经理加班加点的解答合同问题、房产经纪也在苦思冥想着对策。
如果是当局者,这两天过的一定是能用煎熬来形容;而作为旁观者,有部分人也许在幸灾乐祸,但也有部分旁观者并不想不闻不问。针对这一新政,这几位来自温哥华权威媒体的房地产专家分别撰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们分析该政策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普遍都是以质疑和不解为主,我们一一来看他们的文章。
“公寓市场将面临大混乱”
――温哥华太阳报特约地产专家 Susan Lazaruk
卑诗省的这项新政,影响面广泛。在我个人看来,受损最严重的并不是那些豪宅买家,而是公寓买家。尤其是,那些购买楼花并打算自住而不是转让楼花的。
购买独立屋的人相对经济实力较强,而且独立屋不存在“楼花”,这一批买家尚且还有时间去提前成交或者等待省府对那些已签合同的人的网开一面。但是买公寓楼花就是另一回事:公寓楼都没有建好,你如何提前成交?
更糟糕的情况是,在大温地区有不少公寓楼都早已将楼花全部售出,并且购买楼花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海外买家。如果出现大面积的毁约状况,但伤害的不只是买家,同样也是开发商――在现在的房产形势下,开发商如何有信心能迅速再找到一批新的买家?
我认为这是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买家从疑虑到撤离,卖家从天堂掉到地狱,牵一发动全身,温哥华的大批类似公寓普遍中招,那对整个公寓市场秩序绝对是一次重创。并且,就我这几天的了解,已经有数百名购买楼花的海外买家准备放弃。
昨天,我采访了著名开发商Polygon的首席执行官Neil Chrystal,他对此也感到无奈:“毫无疑问,楼花是公寓销售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海外买家也是购买公寓的主力人群之一,这项政策会让我们陷入混乱,如何再找新的买家也是很棘手的一件事”。
在昨天,大温地产局呼吁已经签订购房合约的海外买家写联名信请求省府免除他们的15%赋税,但购买楼花是否也能尝试得到这样的待遇?并不乐观,但无论是海外买家还是建商想必都会去争取,因为这影响的将是整个温哥华的公寓市场秩序。
“省府被吓坏后的非理性决策”
――温哥华太阳报专栏作者 Rob Shaw
在我看来,这项举措是省府被吓坏后的非理性决策。
为何会被吓坏?虽然统计显示,从5月开始大温地区的房产销量逐渐下滑,市场似乎开始重回健康的轨道。然而,在过去的5个星期里,海外买家的购房总额占到了温哥华房产总销售额的10%――这几乎是历史新高。
在短短的5周里,大温总共房屋销售额为880亿元,海外买家的房屋销售额为88.5亿,已经超过了十分之一,而省府对7月海外买家购房比例的预期仅仅是5%。
以列治文为例,海外买家购房比例在近5个星期高达19.1%,即便是在本拿比也有15%。温哥华则是10.4%,素里为8.4%。显然,这些数字让省府始料未及,他们认为必须得拿出一个强有力的法案来控制这一现象。
一位省府发言人表示:“我们必须做些什么,来让这个‘疯狂的夏天’降降温。海外买家购房比例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这一现象将会对大温房产市场造成伤害”。
于是,后来发生的一切大家都清楚了。从政策的制定速度来看,这绝对是非理性的,它不给海外买家任何喘息的时间,让海外买家措手不及――7月的这组数据,很不幸地成为了“压垮省府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让省府“陷入了疯狂”。
如果让我来简短的评价一下这个政策?我只能说,它比没有要好,better than nothing。
“这只是省府大选的筹码”
――知名房产网站 Rew.ca 内容经理 Joannah Connolly
在15%的海外买家转让税出台后,省长简慧芝的回应是:“我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让海外买家买房‘稍微’困难一些,这对整个温哥华的房地产市场健康是有益的”。
在回应中,省长还强调了这么做会得到广大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的支持,他们才是卑诗省的核心群体。
可是,在我看来,从一个简单的逻辑来说,想控制房价的唯一做法难道不是直接降低房价吗?这样不是更加能够赢得人民的“爱戴”吗?无奈,这是天方夜谭。
卑诗省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就是房屋的各种税收,比如转让税、地税、增值税等等。一旦房价下跌,以自住为目的的本地老百姓也许会开心,但省府的税收就会大大降低,简慧芝会为此而开心?所以,说到底,省府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牺牲掉海外买家的利益。
为了自己的利益,只是为钱吗?当然不全是,2017年的省府大选迫在眉睫,这项举措无疑是省府想连任的重要筹码。
在大选面前,省府最优考虑的并不是什么热钱,也不是若干年后温哥华的房产市场会怎样――他们只想在短时间内笼络人心,确切的说是笼络拥有投票权的人心。那么,不能投票的海外买家自然是大选的牺牲品。
对省府来说,这项举措是在不伤害经济利益情况下的连任“利器”,是稳赚不赔的。至于海外买家,who cares?
“省府的字典里没有‘仁慈’二字”
―― Canada Press记者Dirk Meissner
我的观点同样是,这政策只是比没有要好,仅此而已。
如何看待海外买家,这是个非常难下定论的问题。他们是一把双刃剑,带动温哥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隐患。省府对待海外买家,可以说是又爱又恨,由爱生恨。
本以为5月后房地产销量下降是个好的苗头,但过去5周的海外买家新高比例让省府从字典里抹去了“仁慈”二字。
尽管大温地产局主席Dan Morrison提出了写联名信,“央求”省府免除那些已经签订购房协议但没成交的海外购房者的15%转让税,但在我看来,一组组惊人的数据会让省府铁了心的要严格贯彻这项政策,忍无可忍的他们也很难再有怜悯之心。
所以,除了省府自己,短期内没有人能去动摇这个新政。
“海外投资者将会远离温哥华”
―― UBC尚德商学院教授 Tom Davidoff
虽然很多观点认为,这项政策不会对海外买家的购房热情产生影响,但我并不这么看。
15%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即便是富裕阶层也不会去无视这么一个数字。他们在做决定时也不会像去年那样轻而易举。
更加重要的原因是,海外投资者在温哥华买房大多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资,为了得到最大的回报率,最高的投入产出比。可以预见的是,这项政策不仅让他们在买房时多花了一大笔钱,而且还会抑制温哥华的房价增速,投资回报率明显降低,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坚持选择温哥华?
由于这个政策暂时只是在大温地区实施,所以我认为海外买家也许会考虑去别的地方投资,比如卑诗省的几个内陆城市,甚至多伦多。从这一点看,先不评判这个政策长远来说好还是不好,至少在短期内会让海外买家对温哥华的兴趣明显降低。
“这个政策也值得安大略省效仿”
―― 安大略省财政大臣 Charles Sousa
我认为,卑诗省的这个政策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因为安大略省也面临同样的麻烦。15%的税收出发点是好的,不过我觉得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千万不要让周边的城市也受到牵连,这需要省府的审时度势。
拿安大略省为例,只有多伦多地区面临着海外买家过热投资的压力,所以如果多伦多也实行这样的税收政策我认为是非常合理的。可是,若是海外买家因此而转攻周边的中小城市,带动了中小城市的房价上涨,那这又会对这些城市的本地居民造成负面影响。
卑诗省也同样如此,虽然身在安省,但我们都希望加拿大房产过热的几个城市,如温哥华多伦多,房价得到控制的同时,其余的小城市房产秩序不要被打乱。
所以,我会和BC省财政厅长Mike de Jong先生保持沟通,探讨在多伦多也实施这一条例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探讨一个两全的方案,为了加拿大的房产市场真正健康而努力。
附:大温地产局联名信通知以及模板
在文中我们提到过“联名信”,那么何为联名信,如何写?请看这一篇详解。
大温地产局呼吁海外买家:给省长写联名信,让曙光重现!
针对海外购房者的15%税收出台后,很多人面临这样的窘境:已经签订了买房协议,但交房日期在8月2号之后,而税收是否生效正是取决于交房日期!
是否只能毁约或是认命?今天,大温地产局的一份公告给了这些买家“一道曙光”――给相关部门,甚至省长写联名信,恳求政府网开一面,让已经签好的购房合同不受这15%税的约束。
地产局强调,这封信的作用是免除已成交房屋的15%税,并不是为了免除这项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已成定局,短期内是不可能更改的。
大温地产局的公开信内容如下:
我们在近期得到了许多买家的反馈,他们对政府突如其来的这项政策感到不解。因为他们已经签订了购房合同,但是成交日期是在8月2号以后――本来准备好了资金,结果突然得多准备15%?
我们对此深表理解,的确,得有一个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两天我们地产局也在商议如何让省府对这一类买家免除15%的赋税。
首先,我们从昨天开始就联系大温的各大房产经纪公司,来统计究竟有多少人面临这样的状况,以及这些状况究竟增加了多少经济负担。
其次,地产局主席Dan Morrison先生在两天内已经接受了20家媒体的采访,并在采访中向省府提出了呼吁。
虽然今天省府发布的正式条文中并没有说将会对已成交但没提房的客户免除15%税收,但我们认为,需要通过我们每一个人发联名信,才能让省府明白我们的苦衷。
比如,我们可以发联名信给BC省财政厅厅长Michael De Jong先生。
他的Email地址是:FIN.Minister@gov.bc.ca
或者,我们也可以直接写信给BC省省长Christy Clark。
省长的Email地址是: Premier@gov.bc.ca
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为你设计了这封信的模板,你只需要把你的贷款经理名字写上以及在信的最后署名即可,信的内容可以完全不用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