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幸灾乐祸! 加拿大屋主亏本卖房 网友开心
在房市降温的今天,动辄数十万元的亏本卖房交易正不断出现,而在社交媒体上,这些消息却常常伴随着喝彩与调侃。越来越多的大多伦多地区网友聚集在Reddit、Facebook等平台,追踪并评论那些低于买入价成交的房产案例,形成了一股独特的“幸灾乐祸”文化。
据本地英文媒体《多伦多星报》报道:这个夏天,多伦多西区怡陶碧谷的一栋红砖独立屋的交易引发广泛关注。这套三卧两卫的住宅在挂牌40天、经历多次降价后,以154.5万元成交,比2022年市场高峰期低了逾50万元。令人意外的是,这样的结果并未引起同情,反而在社交媒体上引来“太棒了”的喝彩。
这是Reddit论坛上名为“HouseSigmaBlunders”的小组里近5000名成员的典型反应。类似的在线社区在大多伦多地区房地产市场转冷之际迅速兴起,专门追踪并讨论房产以低于买入价出售的案例,甚至有人为此欢呼。
根据房地产科技公司HouseSigma的数据,2022年,多伦多仅0.7%的房产以低于买入价成交,而今年这一比例飙升至7%。动辄数十万元的亏损在过去极为罕见,如今却成了网络讨论的热门话题。
“幸灾乐祸”的心理根源
为何人们会对他人的巨额亏损津津乐道?荷兰莱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范戴克(Wilco van Dijk)一语给出了答案:幸灾乐祸(schadenfreude)。“当别人境况更糟时,我们会相对感觉好一些。”
他解释,豪宅或百万元房产原本象征着“特权与优势”,一旦价格下跌,人们会觉得这是某种“正义”的回归。尤其是租客,他们可能因未能买房而焦虑,但看到有人在房地产上亏损,便觉得自己的处境没那么糟。
范戴克指出,幸灾乐祸这种情绪普遍存在。他的研究发现,当群体之间存在认同或对立时(例如租客与房主),对另一方的损失就更容易产生幸灾乐祸的心理。
除了Reddit,“多伦多房地产市场泡沫”等Facebook群组也在热议类似案例。X(前推特)上,一些高知名度用户专门转发亏损交易,常常收获成百上千个点赞与转发。
HouseSigma业务发展总监卡尼(Michael Carney)认为,这里面夹杂着对房地产投机的反感。“过去几年很多人靠房市快速获利,如今看到有人投资失败,难免让人产生一点快感。”
在这些论坛中,网友不仅关注亏损金额,还会评论卖家的定价策略。由于像HouseSigma这样的应用使得价格调整公开透明,卖家降价的全过程也被放在“显微镜”下讨论。
例如,近期一套湖滨一卧加书房公寓,房主2024年最初叫价72万元,之后一降再降,最后的成交价竟比2017年的买入价还低了近3万元。
一位网友留言评论道:“时机就是一切。我是2016年买入房产,去年果断出手,就赚了35万。”
不过,卡尼也提醒,卖房时的账面亏损并不能说明全部情况。有些卖家虽然在某一套房产上亏了钱,但也可能因此买到另一所更适合长期居住的“梦想之家”。
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的蔡教授(Claire Tsai)则认为,这些网络社区也为部分受损房主提供了“情绪出口”。通过对比他人更大的亏损,或者在讨论中加入幽默感,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焦虑。
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UBC大学教授、非营利组织“挤压一代”创始人克肖(Paul Kershaw)认为,这股“庆祝亏损”的风潮折射出更深的社会矛盾。
长期以来,加拿大社会形成了对房价上涨的“文化依赖”,财富过度集中在房产之中,而工资增长远远追不上房价。许多千禧一代和Z世代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如今,出现一个声音响亮的群体,开始公开庆祝房价下跌,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转折。
“这些声音帮助社会接受房价不必永远上涨的观念。”克肖说,“这意味着我们终于可以讨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房价水平。”
在多伦多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的背景下,这些群组吸引了来自买卖双方的关注。潜在买家期待进一步下跌,等待“捡漏”;房主则担心自家资产缩水,陷入“卖不掉、换不起”的困境。
社交媒体上的调侃、幸灾乐祸与焦虑背后,是一场关于住房公平与财富分配的深层对话。正如一名论坛成员所写:“当房子不再只是投资工具,而回归居住本质时,也许我们才算走出了扭曲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