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华裔大一女生被退学,细节太狗血
1
耶鲁的校报上前两天刊登了一个细节很狗血的新闻,说一个大一新生Katherina Lynn因为伪造信息被退学。
新闻里一般都不会曝光当事人的族裔,但是根据耶鲁大学同住一栋楼的
学生
爆料说,Katherina Lynn虽然是个白人名字,但她却是一个华裔女生。
这个Lynn是被舍友们举报的。
她身上的疑点非常多。
比如说自己来自贫穷州北达科特一个偏远的小镇,但是名录上的地址竟然是小镇上一家酒店的地址。
然后又说自己曾经在加州、中国、加拿大生活过,前后经历无法佐证连贯。
(以下内容儿童不宜)
最夸张的是,校报新闻里说,新生培训结束后,室友们聚在一起聊各自的生活和感情,Lynn自爆自己在旧金山湾区有一个30多岁的“男朋友”,他们是BDSM关系。
我年幼无知,听说过SM但不知道什么是BDSM,赶紧去查了一下,好家伙,捆绑与惩罚、支配与臣服……无用的知识就这样闯进了我的大脑。
舍友说,她每天都要在宿舍和这位30多岁的“湾区男奴”打三四个小时的电话,还声称正在**tLife网站上寻找新的性伴侣,直接告诉舍友们,打算把一个新认识的中年男人带进宿舍套房过夜。
求知若渴的我又赶紧去查了下**tLife是个啥网站,为啥评论区都在啧啧啧称奇?打开一看,再次好家伙!什么扮演绳艺皮革挂钩乳胶……原来这是一个专门给特殊X癖人群的聚会网站,人类文明真的是五彩斑斓啊!
以上都是耶鲁校报新闻里刊登的内容,所以,你知道这个新闻为什么会火了吧……耶鲁,高冷的藤校王者,配上如此狗血的八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什么,常春藤的藤,竟然是藤条的藤?
据其他的爆料说,Lynn在宿舍里卫生习惯非常差,比如会把用过的姨妈巾到处扔,上完大号不洗手,又很爱跟人炫耀她在特殊关系里的经历细节,才在宿舍里呆了一个月,就引起了公愤,举报了她。
本想着只是让她换个宿舍,没想到学校一查,查出了更大的瓜来。
她的整个申请资料,都涉嫌造假。
2
其实大家都知道,大学申请材料里,人人都会裱花,把7分成就吹成10分,把集体成果说成自己主导,给小学生做个家教都是教育机构创始人,这个都很正常,学校也不会因为略夸张就直接开除。
但是套用他人身份,虚构自己的经历,就是不可饶恕的欺骗了。
证据查实后,院长和警察立刻带着人赶到宿舍,让她收拾行李,护送她离开了校园,称“她不会再回来”。
新闻里只说她伪造了申请信息,涉嫌欺诈,具体没有说是什么信息。
但据网友的爆料,她很有可能是用了他人的身份资料,冒充北达科特偏远小镇的贫困女生,用逆境人设打动了耶鲁。
现在美国的名校为了强调自己多元化,都喜欢向弱势人群倾斜录取名额。上次看伯克利的校园采访,亚裔学生SAT1580分,AP修了15门才敲开伯克利的大门,但是非裔学生快乐自豪地说,自己SAT1100分。
自从发现名校的录取里藏着这些潜规则,很多有钱家庭开始动了歪心思,没有逆境就创造逆境,为了爬藤什么人设都敢包装。
我看到过好几例中介把顺直男,顺直女包装成受歧视的同性人群,让他们去参加相关平权活动,搞彩虹账号,展现自己在挫折中成长、关爱弱势群体的特质,来获取藤校青睐。
一些开餐厅、洗衣店的移民家庭,住着几百万的豪宅,开着豪车,财富早已超过老实交税的白领,但他们会把账面做成低收入人群,叠上家族第一代大学生的buff,直击名校的录取偏好。
当中产阶级勒紧了裤腰带,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送入精英私校的时候,纽约的有钱父母已经开始另辟蹊径——他们知道在东西岸顶尖高中和一帮蛊王卷下去毫无胜算,干脆提前两年布局,把孩子转入贫困州的公立学校,从学术到活动简直是降维打击,断层第一。
这个耶鲁的案例,肯定也是爹妈找中介花了大价钱操作的邪门路子。本来只要孩子低调点,木已成舟,没想到因为不起眼的卫生习惯和炫耀性癖,把整件事搞砸了。
这种“人设造假”最大的恶果,不是闹笑话,而是有钱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剥夺了普通人的机会。当耶鲁的一个位置给了靠包装出来的“贫穷少女”,就意味着另一位为梦想奋斗的学生被拒之门外。
这是名校“人设招生”的必然结果。学校一边口口声声强调公平平等,一边却把招生变成了舞台剧,谁的人设更能博取眼泪,谁就更有机会。于是中产拼命补课卷分数,富豪们则雇佣高价中介炮制“逆境剧本”。这场游戏里,最吃亏的往往是那些既不够有钱又不够贫穷的老实孩子。
所以,Lynn 的事件才会引发这么多落井下石。人们不是单纯在笑她的狗血,而是借此撕破了美式精英教育体系的虚伪。每一个造假者的存在,都是在用谎言和金钱,挤掉一个应该被看见的普通人。
前几年,美国有一个著名的招生案,一个叫 Rick Singer的升学顾问,通过伪造成绩、伪造体育特长、行贿教练等方式,帮助富裕家庭的孩子进入哈佛、耶鲁、斯坦福等顶尖大学。不少富豪、CEO、好莱坞演员都被曝光通过他行贿或修改成绩,把孩子送入名校。
他最擅长的就是体育造假:把不会划船的学生包装成“赛艇高手”,不会踢球的学生包装成“足球特长生”,甚至 PS 照片来证明他们的“运动经历”,然后用大额资金贿赂有招生权限的教练。
这个丑闻曝光后,Singer 被判入狱三年半。但有意思的是,即使他在牢子里踩缝纫机的几年,依然有客户远程咨询。他一出狱,就立刻重操旧业,生意依旧红火。
后来还被 Netflix 拍成纪录片《Operation Varsity Blues》,揭开了美国精英教育背后权钱交易的冰山一角。
这个案子中金额最大的土豪客户,竟然来自中国——步长药业的董事长。他花费650万加元,通过Rick Singer,贿赂斯坦福的帆船总教练,把女儿赵雨思包装成帆船运动员,成功送入了斯坦福。
讽刺的是,赵雨思在进入斯坦福之后,还开了直播,说自己是美国高考状元,讲述自己的“学神”经验——朝着梦想去努力,就问心无愧。
好一个问心无愧啊。
虽然大家都吐槽过高考一考定终身,但跟这种充满操作空间的申请制相比,国内的高考残酷但公平。
因为它至少有一个底线:能考多少分,就摆在那儿,分不够,档都调不了。除了极个别的特例,对99.99%的考生都是公平的。
2020年,国内的自主招生也被取消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产生了腐败。2018 年就通报过,所谓的“科研论文”或者“发明专利”是花钱挂名,甚至机构批量造假;所谓的竞赛成绩,是家长通过关系弄到假获奖证书,甚至在地方竞赛里打招呼;所谓的社会实践,是父母花钱让孩子挂名某个 NGO 项目,伪造经历;某些重点高校的教授,在自主招生面试中收受家长钱财,帮学生“点招”。
高校自主招生看似人性化,能综合考量一个人的背景、兴趣和潜力,实际上却成为了最容易被滥用的灰色地带。所谓“全面考察”,就意味着存在无数主观判断的空间,而主观空间一旦和金钱、资源结合,公平就不复存在。
高考的残酷在于一考定终身,申请制的残酷在于阶层早已定终身。
唯一庆幸的是,即便有钱人家的爹妈绞尽脑汁,砸下重金,把这些二世祖抬入名校,他们也总会用“炫耀式作死”,亲手揭开遮羞布的一角,逗普通人笑上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