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走得近 美国不满“吃醋”了
中英两国走近,不仅体现在英国对习近平到访的重视,也体现在两国的政策上。英国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建立人民币结算中心的国家,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起重要的促进作用。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Barbara Woodward)称,英国欢迎中国竞标英国的高铁项目和地铁项目,英国对中国「不设限」。中国建立亚投行是改变国际金融秩序的标志性一步,英国是第一个参加亚投行的西方国家,英国加入后,法国、德国、意大利、以色列、澳洲等国争相加入。
美国对中英两国的走近颇多意见。美国官员讽刺称,英国不顾美国的保留意见加入了由中国领导的亚投行,「显示出对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好伙伴的渴求」。美国媒体称,英国已经成为中国在欧洲的「特殊伙伴」。早在2014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英时,英国就确定了在核项目和高铁项目上同中国密切合作,而当时美国批评英国「在核心机密上与中国合作可能造成窃密」。人民币和英镑放弃美元直接兑换,更是对美元霸权的直接挑战,美国因此更加不满。
美国的不满,可能是因为美国对英国发出自己声音的无所适从,也是对中国改变国际秩序的应激反应。英国曾在国际问题上紧随美国脚步,绝不发出与美国不同的声音。而伴随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英国频频发出与美国不同的声音。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伊拉克撤军计划一再拖延,前英国首相贝理雅公开批评美国,称奥巴马该为伊拉克的乱局买单。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叙利亚问题上和奥巴马观点相悖,反对美国武装干涉叙利亚。英国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罗宾.尼布利特今年5月称,「英国已不再主动追随美国,英国要跳出传统的「欧洲-大西洋」外交框架,重视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自主交往」。
分析认为,中英虽走近,但两国之间也有一些隔阂。英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不会放弃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地位。英国也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存在疑虑,中英之间难以形成类似西方那样的盟友关系。未来中英走近是长期趋势,但英国更多的是在中美之间走平衡路线,不太可能在中美之间做二取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