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白宫发言人痛骂贝佐斯“通敌”
丁果:华人爱地产之财 但要取之有道
2015-06-14 12:00 来源:Vansky
常常说,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在皇家调查报告中的一些结论,在今天的大环境下,有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从制度层面来讲,因为我们有人权宪章,任何政府如果要主导这样的调查报告,就要付出下台的政治代价,或者说,在今天的加拿大,根本就没有可能启动操作这样的针对单一族裔的任何调查。但这不并不等于民间也无话可说。
抨击华裔的“街谈巷议”对华裔不利
在民间的范围,就弥漫着抨击华裔的“街谈巷议”,而这些议题的现象,也被政客端上了台面,只是省略了被抨击的“族裔”,或者加上“别人也这么做”的保险用词,这都是因为今天的法律法规,不允许再发生二十世纪初这样公开排斥辱骂一个族裔的事情出现。但是,所谓“流言可畏”,那种在公开场合不出现族裔背景但一谈现象本身,就让人心照不宣“对号入座”的软抨击,是否对华人形象的伤害更大更长远?或者说助长了刻板看待华裔的不良情况?
比如说现在闹得纷纷扬扬的“炒房”风波。有人说,为何伊朗人,印度人,美国人都在“炒房”,为何单单华裔遭遇抨击?这是大家需要讨论的问题。但是,有一点也可以讨论,既然华裔投资者也是“炒房”的一部分,那么,华裔来探讨一下别的赚钱方法,未必是多此一举。因为要让华裔的正面形象树立起来,就不能只跟别的族裔“比烂”,或者把别人“脱下泥潭”,就可以安然无恙了。华裔如果能够发挥正能量,难道不更好吗?
华人投资者虽然只是炒房拉抬房价的“肇事者”,但是因为数量大,买卖豪宅的标志性新闻多,因此就成了“出头鸟”,因此,华人社群率先讨论房地产投资的正确之道,也是十分需要的。
大家都说,加拿大人口太少,内需市场薄弱,未来人口会有大的增长。那么,到底在加拿大人口变化,都市区发展的过程中,华人投资者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刚才已经说过,事实上,无论是多伦多,还是温哥华,媒体舆论或明说或暗示,都把指责的箭头指向了华人投资者或者炒房者。但是,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要出台限制的政策殊不容易。尽管有在野党要执政党做些事情来对付大都会年轻人买不起房子的问题,这也是为了讨好有怨气的选民或者给执政党出难题。
卑诗省反对党领袖的说法还是很合情理的。他认为,说外资是拉抬房价的“罪魁祸首”,这没有数据的支持,而要出台所谓的“打房政策”,在法理依据上也难以寻找到合法因素,所以,一切都还需要收集资讯才能讨论这些措施的问题。
华人能否参与新社区的建设?
政府和政客不支持“限制”的政策,并不表明“炒房”就可以通行无阻。华人在这个方面,能否“未雨绸缪”,既找到可以安置资金和争取投资效果的发展房地产途径,同时又可以用实际行动“以正视听”,让加拿大人看到华人赚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就是说,投资者要赚房地产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这里的房产市场仍然是自由市场,没有房地产市场的自由买卖,就不可能居住者选择居住地的自由,但华人投资者也可以找到既可以赚到房地产市场的钱,又可以赢得“城市新建设者”美誉的“双赢之道”。那就是参与都市建设的行列。
一项最新的研究报告,以安大略省多伦多-咸美顿区(Toronto-Hamilton)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发现当地在2001和2011年之间增加了上百万人口,而其中有86%涌入将老社区改造成新都会区的开发区,成为独立的区域。同样道理,加拿大房价最高的卑诗省大温地区,在都市规划上肯定也要采取将老社区改造成新的发展区域模式,或者说发展成高密度的新住宅区,以接纳更多人口,包括 的涌入。
华人投资者能否加入这个开发的行列?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华人投资者面对的困难有三个:一是这种新社区的开发靠一个富豪的资金难以支撑,而是需要集资进行,但华人投资者之间的彼此信任关系不强,这种投资资金的整合不容易;二是华人投资者在加拿大的信贷声誉不高,甚至是零,因此,要从银行拿到融资贷款也不容易;三是华人投资者对本地的法律法规不清楚,对建设的程序不了解。除这三者之外,更重要的是,华人投资者要克服短视和赚快钱的“习惯思维”,而是要思考对通过对加拿大的长线投资,来赢取社会的尊重,来取得信贷信用,来争取造福社区,提升加拿大就业率等目标。这样的房地产开发,是摆脱“炒房赚快钱”刻板印象的捷径,也是为我们的移民后代创造安全成长环境的最好方法。
事实上,华人参与社区建设,也是为了自己。多伦多的许多老社区都在衰退,原因就是人口老化和消失,但新的人口进不去。而新的人口中,华裔占据很大部分。投资建设新的社区,也是为华人移民提供未来的可负担居所。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华裔投资者不能缺席新社区的房地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