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3 09:04 来源:
由卑诗省学术机构和林木厅联合撰写的报告显示,省内有500多处金矿遗址具历史价值,但仍处于未受保护状态。多元文化厅长屈洁冰表示,政府将探讨保育措施。对卑诗历史来说,淘金潮那段往事可说是意义重大,因为卑诗近代发展的主要契机,正来源于此。而在淘金潮过程中,华人淘金工人担任了重要角色。
在19世纪某个历史阶段,华裔淘金工人和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加起来,人数几近卑诗人口之半,贡献卓着。因此,华人社区对金矿历史遗址的出现,自感兴奋,也盼望政府动用资源保护,让华人当年的历史贡献能藉着这些遗址,而鲜活地展现在加人眼前。
不过,超过500个金矿遗址,是个庞大数目,如果要加以全面保护,必须耗费公帑,绝对不是个小数目。因此,对这些金矿遗址的养育保护,必须有选择地进行。换句话说,对于这些金矿遗址的历史价值定位,需要有实地考察和学术论定两个方面的工作。如果单凭华人的「历史情感」,要求无条件全面保护,恐怕效果适得其反。
保存历史记忆的重要工作
根据卑诗省《祖裔保护法》(Heritage Conservation Act),1846年前的遗留物质可以自动纳入保护,而淘金潮大都在1850年代之后发生,因此,要把淘金遗址纳入自动保护范畴,就要寻找华人当年在这些遗址留下的历史物品,比如钱币用具等。但是,淘金遗址本身是卑诗发展的重要见证,寻找有代表性的遗址加以保存,是保存历史记忆的重要工作。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今许多探矿公司再度进入这些区域「寻宝」,并准备展开新的大规模勘探、开发,这就让百年前淘金遗址面临被「人为湮灭」的危机。因此,抢时间确认应该保护的遗址,成了官民共同承担的责任。
我觉得遗址保存必须三管齐下,才会有效。一是政府投入加支持,二是民间慈善和捐款投入,三是把保存遗址与历史教育和旅游开发相结合。这样一来,遗址保存才不会流于政治作秀或一时冲动,也不会保存一段时间就偃旗息鼓了,而是在经济上让保存得以永续,同时通过旅游和历史教育,让遗址得到激活,为今天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