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社区怪现象:“会长”满天飞
在加拿大,如果说有什么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大概就是“会长”。会长多到什么程度呢?就像枫叶之于秋天,冰雪之于冬天,简直成了加拿大移民社区的标志性风景。有人调侃:在这里,哪怕只是开了个微信群,也能捧出一位“全球联合总会会长”。

这就是所谓的“会长文化”:人人热衷拉帮结派,动辄成立协会,头衔满天飞,却鲜少有实事落地。虚荣、浮夸、自娱自乐,成了移民社区的一道荒诞喜剧。讽刺的是,这出戏台越搭越大,演员越来越多,观众却越来越少。
一、协会的繁殖学:微信群也能养出个“全球总会”
有人说,在加拿大成立一个协会,就像在家里泡一壶茶一样简单。只要三五个熟人坐在餐馆,酒杯一碰,第二天就能冒出一个“XX总商会”。
于是我们看到了千奇百怪的名字:
“加拿大XX同乡总会”
“加拿大XX华人诗歌研究会”
“加拿大XX国际麻将文化交流促进会”
“全球华人茶文化发展总会”
听上去一个比一个恢宏,仿佛不成立个“全球”或“国际”,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
更荒唐的是,有人把微信群直接升级为“协会”。群里只有十几个人,聊天记录还是“今天买菜了吗?超市特价的鸡腿好便宜”,结果第二天摇身一变:“全球华商联合总会成立大会”。微信群主自然被推选为“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一一分配,头衔齐全,比正规机构还像模像样。
协会的繁殖速度,比兔子还快。昨天刚成立了“华人企业家联合会”,今天又冒出个“华人企业家联盟”,明天甚至会分裂出“企业家联合联盟”。理由很简单:谁都想当会长。于是,一旦有人觉得在旧协会里坐不上C位,立刻拉几个朋友,另起炉灶,重新挂牌。协会像蘑菇一样,越下雨越多。
二、会长的权力幻觉:没有王国的国王
真正的会长,往往没有任何实际的行政权力。但在头衔的光环下,他们却沉浸在“国王的幻觉”里。
某位张姓会长,自我介绍时头衔能报上三分钟:“加拿大某某总会会长、某某商会执行会长、北美联盟荣誉会长、世界华人杰出人物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
听众早就晕头转向,不知道该叫他张总还是张主席。可他自己却乐在其中,觉得自己像一个多国公司CEO。
活动现场,C位永远属于会长。哪怕协会只有二十个人,照样要在舞台上摆出“万人瞩目”的阵势。麦克风一递上来,台词通常是:“我们协会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中加文化交流作出更大贡献!”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仿佛他说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真理。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会长的“合影工程”。只要和政客同框,不管是在社区晚宴的边角,还是在街头随手一握,第二天照片立刻出现在朋友圈:“与加拿大某某部长深度交流,探讨合作大计。”实际上,所谓“深度交流”,也许不过是“Hello, nice to meet you.”
于是,会长们活在照片里,活在幻觉里。没有王国,却自称国王;没有选票,却幻想自己是民意代表。
三、荣誉的通货膨胀:奖牌比超市积分还不值钱
在会长文化的舞台上,奖牌是最不稀缺的东西。各种奖项就像糖果一样派发,几乎人人有份。
某次大会,十几位会长排成一列,每人胸前都别着一朵硕大的红花,像是一场集体婚礼。主持人一口气颁出二十多个奖:杰出贡献奖、特别成就奖、世界影响力人物奖、社区先锋奖、国际交流模范奖……连旁边跑腿送水的小伙子,也被封了个“后勤保障突出贡献奖”。
奖项太多,反而贬值。今天你给我颁个“杰出贡献奖”,明天我还你一个“终身成就奖”。大家互相捧场,互相镀金,最后谁都不记得这些奖是为什么颁的,只记得自己曾经“杰出”过。
这种荣誉的通货膨胀,最终只剩下一地荒诞。奖牌堆在抽屉里落灰,奖杯摆在客厅里徒增笑料,却没有人真正因此被鼓舞去做实事。
四、协会的生意经:头衔背后的算盘
会长文化的背后,其实暗藏着一笔精明的算盘——生意。
在移民社会,资源有限,人脉更宝贵。一个响亮的会长头衔,就是一块敲门砖。挂着“总会会长”的名号,出去谈生意,立刻显得不同凡响。有人借此搭上政客,拍几张照片,回头在朋友圈宣传“加拿大政府高度重视我们协会”;有人打着协会的旗号办活动,实际上是推销自己的产品。
政客们也乐得配合。毕竟这些协会,哪怕只有几十个活跃会员,仍然代表着几十张选票。于是,政客们出席活动,随口说几句“多元文化是加拿大的财富”,拍几张合影,转身就走。双方各取所需:会长们拿到“政要背书”,政客们捞到“潜在选票”。
这就是所谓的“双赢”。只是,这种双赢,和普通移民的真正需求——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几乎毫无关系。
五、会员的消失术:空壳协会的秘密
协会看似人山人海,实则空壳无比。
成立大会时,大家热热闹闹,拍照留念,场面宏大。可一旦活动过去,会员便迅速“人间蒸发”。微信群里除了广告就是转发,线下活动无人响应。会费交了,奖也领了,剩下的就是会长和副会长们自娱自乐。
有人打趣说:“协会就是会长的朋友圈。”会员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证明会长确实领导着一个“组织”。至于这个组织有没有实际功能,那是无关紧要的。
于是出现了这样荒唐的局面:一个号称“拥有几百名会员”的协会,开会时却只来了不到二十人。可是宣传稿依然写得铿锵有力:“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与会人员一致表示支持会长的英明领导!”
六、加拿大的特色会长学:移民的心理补偿
为什么会长文化在加拿大如此盛行?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从移民的心理说起。
许多人在国内曾经有过体面的身份:公务员、企业高管、教授、作家。可移民之后,身份重置,重新开始。有人在工厂打工,有人在超市收银,有人送外卖,社会地位骤然下降。
这种落差,让人心中空落落的。怎么办?最便捷的补偿方式,就是“头衔”。既然在现实社会没有官职可当,那就自己成立个协会,当上“会长”。既然不能指挥千军万马,那就指挥几个副会长、秘书长。头衔越长,幻觉越强,心里的落差就越容易被填补。
于是,加拿大的移民社区,成了头衔崇拜的移植场。头衔是尊严的替代品,也是心理安慰剂。可惜,这种补偿方式,只能制造虚假的热闹,却无法真正提升社区的力量。
七、虚荣与现实的错位:谁在笑,谁在哭
会长们沉浸在鲜花与掌声里,仿佛自己真是民族的栋梁;政客们笑着与他们合影,仿佛获得了一大票支持;普通移民们则在一旁默默生活,面对着学业压力、找工困境、房价飞涨、医保拥堵。
这种错位,本身就是最大的讽刺。
移民社区本应是互助的平台,是资源共享的纽带。可在会长文化的操弄下,协会越来越多,分裂越来越细,真正的力量却越来越弱。头衔越响亮,现实越空洞。最后,只剩下纸醉金迷的合影和热闹,却没有解决任何实质问题。
讽刺与反思
加拿大的“会长共和国”,是一场头衔的狂欢,也是一面照妖镜。它讽刺了移民社区的浮夸,暴露了人性的虚荣,同时也折射出移民身份的尴尬与焦虑。
我们当然可以调侃:在这个国家,枫叶是国徽,冰球是国球,而“会长”则是移民社区的“国花”。
可讽刺之外,更该有反思。协会若想真正有意义,就该少一点虚荣,多一点实事;少一点头衔,多一点服务。帮助新移民找工作,帮助老人融入社区,推动文化交流、资源对接,这些才是真正的价值。
否则,头衔的热闹,终究掩盖不了实事的荒凉。会长们或许能在朋友圈里风光无限,却永远无法让移民社区真正强大。
到那时,加拿大的移民圈子将继续上演这出荒诞剧:头衔飞舞,荣誉泛滥,协会林立,却无人记得这些协会究竟做过什么。唯一被人记住的,只有那个冷冰冰的词语——“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