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了疫情 华人小店还有这一关
熬过了两年多的新冠疫情,没想到真正最艰难的时刻才开始。
BC省各地消费者在大流行之后一直面临着食品杂货上涨,但零售商也面临货品批发成本不断上涨的艰难处境,一些专门经营从亚洲进口食品的省内陆地区的华人杂货店也处在批发成本持续上升的熬煎中。
一些华人零售商表示,油价、供应链中断以及和温哥华零售商的竞争导致小店的货物价格上涨。
根据CBC的报道,张先生(Brian Chang)在乔治王子城市中心经营一家精品店,主要销售从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家运来的食品和饮料产品。
他在过去的一年半里,商店批发成本上升了15%至20%,预计明年2023年还会上升10%以上。
上个月,加拿大统计局报告称9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从8月份的7%下降到6.9%,但食品零售价格上涨了11.4%,这是自1981年8月首次出现的高位。
和大温零售商的竞争
从中国移民过来的孙先生(Sun Asian Market)在基洛纳市中心附近经营了一家杂货店已经8年,也称这是他第一次遇到食品成本上涨如此之快。
孙先生称过去两年批发成本的上升主要是更昂贵的汽油、新冠限制导致亚洲商品运输延迟,以及连接奥卡纳根和低陆平原(他的供应商所在地)的道路受损造成的其他供应链中断。
同时低陆平原零售商的激烈竞争,也迫使他以更高的价格购买从亚洲进口的商品。
孙先生用普通话说:"我必须在每个集装箱到达温哥华后就抢购产品并运到奥肯那根,否则低陆平原的零售商就会把它们全部带走。"
列治文商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Shaena Furlong也表示亚洲进口食品价格的急剧上升主要是由于过去两年海运成本的膨胀,从大流行前每个集装箱约3000元到今年的16000元。特别是价值较低的货物,如大米和面条,尤其受到影响。
囤货成本在上涨
孙先生称批发成本每两周就会增加一次,张先生也一直面临一样的困境。
他们只能一直囤积产品,特别是像方便面这样的非易腐产品,作为对冲成本上涨的手段。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加拿大银行自3月以来已经六次加息,从0.25%到3.75%,但央行警告仍有可能继续加息。
不过,张先生也称他的小企业还没有达到无法维持的程度,因为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食品的通货膨胀价格比加拿大低。
无论如何,他也注意到店内许多顾客对价格上涨感到沮丧。
希望大家都能度过通胀这一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