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温哥华已连续多年在最宜居的城市排名中名列高位。它气候宜人,依山傍水,水资源相对丰富,水质优良。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对水源的严格保护。温哥华政府为饮用水源专门划定了水源保护区,其中禁止一切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人类活动。
由于良好的水源水质,再加上水厂的水净化,保证了家家户户水管中的自来水满足直接饮用的要求,根据大温区域管理局(Metro Vancouver)的调查显示,其卫生程度甚至超过了部分超市里卖的瓶装水。
为了了解加拿大大温哥华地区水源保护及其公众教育,通过网上注册,我们参加了2015年8月14日由Metro Vancouver 组织的Capilano水源保护游。
大温哥华的水源保护
大温哥华地区有三个水源保护区,分别为卡皮拉诺水库水源保护区(Capilano Watershed)、西摩水库水源保护区(Seymour Watershed)以及高贵林水库水源保护区(Coquitlam Watershed)。三个水库水源保护区总面积大约为585平方公里,为大温哥华地区240万居民供水。
大温哥华区域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的责任单位为大温区域管理局(Metro Vancouver),其管理范围涵盖英属哥伦比亚(British Columbia)省内的21个区。它的管理职责包括水源保护与饮用水生产、污水收集与处理、城市固体垃圾的收集与处置;其中饮用水管理部门是其最老的公共部门之一,成立于1924年,1956年成立了污水收集和处理管理部门。大温区域管理局也监控城市的空气质量,负责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对城市公园以及城市住房进行管理等。
开展公众教育,促进饮用水源的保护,也是该局的主要任务之一——其目的是让更多温哥华居民理解水源保护和节水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环境管理的政策。
大温区域管理局在2002年提出了面向公众的水源保护教育计划,其中包括每年一度的水源保护游活动。大温区域局在每年6月到9月期间,每周四到周日组织公众参加水源保护游,每年为大约3000名民众提供报名参与的机会。
该活动面向公众,为扩大参与的人数,规定一人每年只能参加一次,其活动介绍和报名的网址为:http://www.metrovancouver.org/events/watershed-tours/Pages/default.aspx。
水源保护游
上午9点钟,参与活动的公众集合。活动参加者在30名左右,由一名Metro Vancouver的工作人员带领,并进行讲解。参与者大多来自大温哥华区域,也有来自加拿大其他城市的人,甚至还有个别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人们远道而来,也不难理解——水源保护区不对外开放,对公众而言,这是唯一进入水源保护区,见识保护区原始、自然风貌的机会,更能对政府如何保护水源参观学习和深入了解。
向公众证明对水源保护的重视
在参与者各自进行了自我介绍后,队伍首先徒步走到Capilano水库的克利夫兰大坝。
该大坝是在大温区域局的第一任局长Ernest Albert Cleveland的倡导下,于1954年建成,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大坝建成后,向温哥华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大坝前水面上的一条浮漂和小绿屋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询问后才知道,浮漂是用来阻挡大的漂浮物流入大坝,例如树干等;而小绿屋则是为了实时监控水源取水口水质而设立的水质自动监测站。
我们站在大坝上,向水面远处眺望,发现水面相较往常明显低了很多。虽然每年夏天大坝水位都会下降,但今年发生了罕见的大旱,降水量格外少,导致水库水位异常低。
随后我们坐着特许的巴士,随着导游进入了平常不允许人们进入的水源保护区。由于鲜有人踏足,保护区里面的景色非常原始且美丽。林中的树木在自然死亡、倒伏后,留在原地,进入其自然的循环过程。
据导游介绍,多年以前,政府曾允许这里进行树木砍伐,但民众集体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是温哥华的水源保护地,应该受到保护。政府接纳了公众的意见。实际上,这样的水源地考察活动,也是政府向民众证明其对水源保护的重视。
我们来到建坝前温哥华老水厂的遗址。尽管在建坝后,该水厂已停止运行,不过旧式的水渠、沉淀池、清水池等设施仍以自然原始的状态留存。这些让我们得以了解到老水厂的历史。这里还设有展板,工作人员结合相关图文,给我们讲述了水源地的历史、水厂建成初期的运营以及水源保护的相关知识。工作人员还给我们展示了细小的活性炭颗粒,介绍了其在自来水生产中高效吸附污染物的功能。我们从中了解到,将活性炭大规模应用于自来水厂水质净化是在20世纪40年代。
节水是为了更好地利用
之后我们再次上车,来到保护区上游一个美丽而清净的冰川湖。
这个冰川湖泊,因环形冰山而形成,仿佛远离尘世的仙境。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针对该水源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大温区域管理局对参与水源保护游的公众进行过调查,包括现场调查和事后反馈,其中有人觉得,如果把这里开发成度假疗养地,政府将会有大笔收入;但更多人认为,应该将这样幽静的地方保护起来,以便为温哥华提供优质的水源。
在冰川不远处的另一块展板上描绘了未来的水源地保护计划,包括服务水源保护需要开展的监测和科研计划。其中也介绍了居民的用水行为,强调节水的重要性。
工作人员介绍,温哥华地区的人均用水量很大,根据大温区域局的调查,平均每天每人用水量高达325L,其中厕所用水量占30%,用水最多,人均用水量远超欧洲和亚洲国家的水平,节水潜力巨大。尤其近年来温哥华地区降水量偏少,为了节水,市政府已在2013年颁布禁止用自来水浇灌草坪的法令,对违反法令的居民进行处罚。
我们相信,这样的活动对增强居民的节水意识、遵守政府的政策大有裨益。
水源开发与生态系统的矛盾
水源的开发和大坝的建设,在为民众提供稳定水源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尤其使三文鱼的洄游变得困难。
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大坝带来的巨大的水位变化切断了三文鱼洄游的通道,导致三文鱼的繁殖变得非常困难,为了减少对三文鱼洄游的影响,工程师还专门在大坝上设置了供三文鱼通过的鱼道。不过,水源地工作人员调查后发现,大约百分之九十的三文鱼无法顺利通过大坝中的鱼道。
为解决这个问题,技术人员一直在讨论和寻找解决方案,但暂时没有很好的办法。目前,大温哥华地区的工作人员只好每年在三文鱼游向海洋的时候,将上游的三文鱼捞起来装载在车上,拉到下游放走;而在洄游时,在下游捕捞三文鱼后,运至上游放流。
本次水源保护游持续到下午1点结束,过程中大家均兴致勃勃,讨论热烈。此次活动让大家领略到了平时难得一见的原始风光,也让我们认识到了水源保护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稀缺性、节水的必要性。
结语
中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同时又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一方面缺水与污染问题并存,很多城市存在很大的饮用水安全风险;另一方面,经济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水源保护的难度大。
比如,北京的饮用水水源地密云水库,从1980年到现在,就经历了经济开发(旅游、餐饮、网箱养鱼等)、开发与保护、严格保护等历程。
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的健康,切实做好水源地保护就成为关键。
然而,水源保护工作不只是水源保护负责部门的事情,既需要公众理解水源保护部门的政策和措施,并予以配合,也需要市民从自身生活、生产方式上积极践行节水、保护环境、绿色生活的理念。
相较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国城市在公众教育方面普遍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多,类似Capilano水库水源保护游这样的活动,相信对中国城市的水源保护工作,会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这里,建议我国各地水务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公众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