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拿到了工签但依旧想回国?矫情么?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看明白了一个道理, 只要发展机会好,不论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都是不错的选择。不少人抽中了H1b还依然选择了回国,他们是矫情呢?还是真的活明白了?
前几天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2》,看到很多豆友评:“文艺不等于矫情”。虽不欣赏电影如何描绘一段鬼马小精灵版精分爱情,也不管电影里所谓的古诗词拗得自不自然,单看着镜头切换于中美山水之间,就会偶尔泪目。“去国怀乡,满目萧然”,总有一两个字会落到心间。
之前,曾看过《你以为移民之后世界就美好了吗?全是泪》的文章,犹记得一个评论:“扯这么多都没用,我就问你申OPT了没,抽H1B了没?”好想大声回答:“我就不申,我就没抽!”
而最近看到身边的伙伴人品爆棚抽到H1B,心里挺为他们高兴的!其实,申工作签又或是移民也只是人生旅票的一种,此心安处是吾乡,回国又或是不回能证明什么呢?
每个人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择所爱,行所择罢了。
有时是不是觉得看看微博热门话题就很够了:祖国毒地毒食黑医疗,工资可怜大雾笼罩,时不时还要考虑人际上、三观上的巨大分歧。但是,你可能刚好“胸无大志”,你就独爱家里完全属于自己的那张床和陪自己走过晚自习的台灯。但是,你转念一想,这点小矫情和父母付出的巨额学费相比,和自己在美国走过的舒适人生相较,看似是不是又有点微不足道?
于是,你开始纠结:到底要回家还是要留美?
比起那些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幸运儿,还有更多彳亍在毕业边缘和懵懵懂懂走到了绿卡却也蓦然想调转船头的人,也有很多人在国外工作了以后还是回家了。如果你想回国而无法说服自己踏上征程,那就仅以此文分享一些小故事,为你添一点回家的柴火。
一、腐国篇
不久前生日,在英国拿了T2General签的老友高念雯同学(软件工程专业)弹我微信:“吴大作家回上海吧,年纪大了,只想和三五好友街边撸串。”
我打趣她:“高大神赚足了英镑开始诱拐别人人生了?”
问起她回家的理由,念雯说:“问题好大,都不知道从何说起了!简单来讲分以下三个:事业、感情和人生咯。事业,压力不足,放纵成性;感情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嗯。。。男欢女爱这暂且不谈。。。人生,这个就复杂了。”
我:“说人话!”
念雯认为:“不简单地讲,事业上,英国物联网嵌入式就业环境在我这个南部小城市或许竞争太小,我还没有成熟到能每天逼着自己不纵情欢愉。应该还差一个月我就算是在公司呆了一年了,除了朝九晚五的工作以外,回到寝室基本就是‘游戏’人生,非得熬到两眼通红,次日清晨也必是睡眼朦胧抱着书悻悻地去刷牙洗脸。薪水不微薄,只是激情不再似过去那般,积极向上。工作不能给予我希望的激情这算一个原因吧。
生活上:冬日最难熬,日日与西下的太阳比赛,寒风中被黑暗包围,总是幻想,下个路口也许会出现炊烟袅袅的叫卖羊肉串。这里的夜晚太过宁静以至于会更欣赏都市的熙熙攘攘,想象着灯红酒绿下即便只是一个人静静地走走也不觉孤单冷清。茕茕孑立,踽踽独行,这里未免太过清冷,初升的太阳却撞不见热气腾腾的手抓饼,暖洋洋的一杯豆浆,何其不幸。”
说了这么多,其实重点明明就是一个“吃货的心念”嘛。就如阿城所说的:“所谓思乡,我观察了,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
在念雯心中,想回国更多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文化上的羁绊吧:“在人生的这条道路上愈行愈远,越是发现不论是科学还是技术,那多重宇宙的暗物质测量和她的人生其实可以毫不相干。奔腾的代码永远不似文字能解开心中迷惑,抚慰一时的敏感与纤细。白纸黑字,可以静静地流淌在心田,涓涓细流,波澜不惊,却又力量无穷。字字珠玑,体味文化和历史的沉淀。憧憬着,升平早奏,韶华好,一杯茶,一碗白饭,一盏点灯,伏案将息簇拥友人,不得贪杯,却得孤枕好眠。初春漫步,将午未午,在金色一片中,呼吸满眼绿色的生机勃勃。”
回国确实是有这种文化上的不舍吧。因为不解,所以她想要去更多地探寻:“连自己国家的文化尚没有全然明白,又为什么会留恋着本不属于的国度。”
所以,语言文字是召唤我们回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来美国四年了,我在过去一年中从事了文字工作,,从写贺卡时用搜狗打完字照着抄,到看着“的地得”用错便懊恼:似乎语言除了工具作用,又额外羁绊了你一些什么。
人生可以精打细算,也可能斤斤计较。可终了会发现,做你爱做的事似乎来得比一切重要。是啊,生命要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做自己所爱的事。心之所向便是归处。
同样是在英国拿到工作签的Morning姐姐,也是毅然决然地回国了。现在已经是上海明月眼镜的一周年限量版HR一枚了。
问及她回国的原因,Morning姐说:“朋友们当时都回了,一下子觉得很孤独。外加,我们那个时候金融危机,我又不想找parttime,想家了所以回国了。”
没错,朋友也是归因之一。
如今,我发现自己怀念的竟然是自己最恨的咬文嚼字,爱的偏偏是陋室。谁说柏拉图式爱一定是泡沫,谁说友情会虽奔走东西而散尽。我也有很多美国朋友可以倾诉,可是我能力不济,似乎英语道不尽我们共同的过去,就像他们不知道牛肉汤为什么要配烧饼。
我爱你,不如在一起。一起吃细菌吸颗粒,一起压马路穿过熙攘的街。好想回国和爱的人分享我的心情:“幸好有个你。”对,就花一张机票钱,只为告诉他们我最近爱上了新的自己,也期待看看更好的你。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只想死了埋得近一点,泉下凑一桌玩“够级”!
二、北美篇
我们不老不小,吃喝享乐罢,也到了谈事业的年纪。
做节目有幸认识了荔枝FM《多吖多吖多伦多》的豌豆主播,她在枫叶国工作挺久,泱泱移民大国,薪水不薄,福利多多。
听说她突然接到国内一个工作offer:“猎头开的工资不低,但其实也和我现在差不多,在线教育嘛,新产业来着。虽然这边空气好又省心,但确实好想回去。”人和草木一样有向根性,何况祖国工资也没有低到真的买不起厕所,关键在于个人的选择和机遇。
“出国留学回来还这点工资?”
“没出息,回来就因为没朋友,就因为想家。”
…...
我们有时难免被这种话语环境围绕着。然而,其实仰不愧于天,俯不愧地,爱谁谁,该吃吃,该睡睡就好。就像日报作者思佳所说,她自己也是准备回国的:“我想一个是因为我没签H1B,一个是家里外婆外公年纪也大了,我想这几年能多陪他们的话也很好,也想多陪陪其他家人,然后可能还想体验一下国内的工作环境。”
虽然百善孝为先早已不是王法玉律,但子欲养而亲不在确实是一个中国独生子女正在面对的现实问题。
我们知道一旦降世,我的人生就是我自己的,其实没必要为了愚忠愚孝把自己困在一个迷境,人来了又去,再平常不过。可是,最近身边步入婚姻或工作的人告诉告诉了我一个现实,那就是——我们这代人和上一代人生活在差别极大的背景里。因而我们事事需要双规,既要理解父辈的痛,又要坚守自己的乐,我们的世界可以没有他们,可他们的世界里终究有我们。与其追款千里外,不如承欢故人前。
有人说:“都什么年代了,让朋友出来啊,让爹妈出国一起享福啊。别整得苦大仇深。”
而现实是,其实很多美国人认为,中国人在美国好像还是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就像Philip(化名)跟我说的:“我们欢迎他们来和我们做朋友,但似乎他们自己走不出来。他们活在中国式美国里。似乎他们的孩子(ABC)已经脱胎,可这样会给两代人带来新的冲突。”
而带我学车的师傅和他的一票友人,来美国移民六七年之久,分不清“Tuesday”和“Thursday”。前几日教练问朋友什么系,同学说:“艺术史”。他说:“艺术。。。史?”
同学告诉我,看他断句的样子可能不知道这仨字是哪仨字吧。支票不会写,电话不会打,有了问题靠着教车修车的一点便利麻烦学生和朋友就好了。
当我提及回国发展,他们会无比纳闷地看着你:“美国不好吗?你们英语比我们好多了,肯定好留啊。”然后,三句不离:“找个有身份的人嫁了啊”又或者是:“这专业好赚钱吗?……不好,那你为什么读。本科毕业不好找工作,那你读研啊,你再读博啊。”
英国的教授回信说:“很多中国学生不会写EMAIL,请称呼我Professor Hall,而不是Hall。”在美国生活20年的舅舅有说过:“过晚上10点打电话发短信会很不礼貌。”可看着身边的朋友们却也活得有理有据:“外国人没这么讲究的;礼貌能当饭吃吗?我看老师一直都在办公室,为什么要预约啊;老师是中国人干嘛跟我们说英语啊,装逼被雷劈等等此类。”有些原则,不计较不代表不重要。你生活的Rule真的是Local Rule吗?你们的生活习惯真的符合美国风土人情吗?就更别提前几天加州新闻里为了逃收垃圾费把垃圾丢邻居家的大妈们了。
所以,有没有准备好融入新的社会新的文化,也是选择的准则之一。对自己要有全面的考量。你留在美国,曾有一刻是因为深爱美国的文化吗?钱,没能力哪里都赚不到,有能力哪里都跑不了。所以,想清楚这些做选择就好。
“我们有一万个理由出走,却找不到一个回家的理由。”
18岁问你为什么要出国,你答迷茫,且走着。24岁问你何去何从,你说不知所向,先留着。30岁问你明白了没,好像依然摸不清答案。选择的时候,站在路口懵逼实属正常。人向来不愿清醒,宁愿一直沉迷放纵,不知归路;也宁愿一世无悔追逐。
王二说过:“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在我们的黄金时代,何至于被“回不回家”这种问题锤得烂碎。前几日,读博多年的学长提到想要回国,玩笑说:“想回去把自己培养成党和国家领导人。”哈哈,这是否也是种你未曾想过的归乡理由呢?
谁的人生不是旅途,怎样的旅途不会有风景错过?
既然怎么选择都会白头,
回家,该是最不需要理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