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职场“潜规则”?30年从业者自述破局
2021年移民到蒙特利尔时,我带了三个行李箱:一个装衣物,一个装证件,第三个则装满了信心。我拥有30多年的全球工作经验,持有研究生学历,还能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流利切换五种语言交流。我甚至早就摸清了如何使用雪铲(应对加拿大的冬天)。当时我笃定,自己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
直到听到这句话:“你没有加拿大本地工作经验。”
起初,我以为自己漏掉了什么关键技能——或许是“Tim Hortons咖啡礼仪”课程,或是“零下30度高阶叠穿”技巧?于是我十分诚恳地追问:“能否请您解释一下,‘加拿大本地工作经验’具体指什么?”
接下来的场景,堪称“含糊其辞教科书级案例”:对方要么慌乱地翻找文件,要么眼神空洞,要么紧张地清嗓子。没有一个人能给出清晰、合理的答案。就这样,我曾经对这个精心构建的体系抱有的信任,急剧崩塌。

图源:theglobeandmail
不过,有一位面试官还算努力地尝试解释。对方说,这指的是“在多元化团队中工作、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经验”。我当时心想,这话实在有意思——要知道,我成长于巴基斯坦的一个印度教家庭,就读于基督教教会学校,生活在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之后又在中东工作了15年、在澳大利亚工作了4年。我小时候家里的餐桌,活像一场联合国峰会。我能说出的世界宗教名称数量,比大多数招聘经理在LinkedIn上获得的推荐次数还多。
我本以为,“多元化”对我而言不仅是“能够适应”的事——它根本就是我一辈子呼吸的空气,早已融入日常。
也正因如此,现在我把这段求职经历称作自己的“非正式加拿大入门仪式”。
简历?被忽略。
会说的语言?被无视。工作经验?
被盖上那句可怕的“无加拿大本地经验”印章,直接过滤掉。
至于双语能力,这么说吧:mais je parle cinq langues(法语:但我会说五种语言)。我的法语或许不算流利,但英语和乌尔都语都能熟练运用,印地语和古吉拉特语也能日常交流;而且通常能读懂足够多的法语,分辨出别人是否在旁敲侧击地嘲讽我。
尽管如此,我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份工作——却发现有些职场的运作模式,简直像Windows 95系统:反应有点慢,还总爱出故障,并且极度抗拒改变。“创新”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理论,反馈机制如同“回声室”(指信息只在封闭圈子里循环,无法获得新观点)。
最后我才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只是“玻璃天花板”(职场晋升障碍)——而是被困在了一个“雪花球”里(看似美好,实则封闭受限,动弹不得)。
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我来加拿大,并非追逐别人口中的“加拿大梦”。我是来追寻“属于我的加拿大梦”的。这个梦想里,没有白色尖桩篱笆,也没有攀爬陈旧的公司晋升阶梯。我的梦想关乎探索、奉献,以及打造属于自己的事业——一份与我的价值观相符,而非迎合他人模板的事业。
这就是我选择自主创业的原因。这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一种解脱。
在加拿大,我尝到了奋斗的艰辛,也看到了希望。
并非我不热爱加拿大——恰恰相反,我非常热爱这个国家。我对它提出批评,并非出于怨恨,而是源于在乎。人们只会在相信能茁壮成长的花园里,播下新的种子。诚然,加拿大的冬天酷寒难耐,松鼠异常大胆,房租也高得离谱——但它的潜力?无可限量。这里的人?多元且善良。这里的未来?充满机遇,触手可及——只要我们愿意在这个过程中,挑战一些陈旧的观念。
如今,“加拿大本地工作经验”这句话,或许仍在面试和招聘网站上频频出现,但我希望有一天,它的含义能有所演变。因为真正的“加拿大经验”,不该用工资单或公司logo来衡量。它的衡量标准,应是适应能力、同理心、坚韧意志,以及搭建桥梁的意愿——不只是城市间的桥梁,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事实证明,我做过最“加拿大”的事,就是绝不放弃。如果这都不算“加拿大经验”,或许是时候重新定义这个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