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面包易胖?专家教4招 稳血糖/降胆固醇
华人爱吃面包,无论日式红豆包、韩式麻糬面包、西式牛角包、港式菠萝包,还是中式菜肉包及白馒头也随处可见。赶着上班买个面包作早餐,放学后以面包作下午茶,茶楼点一笼热腾腾的叉烧包,或茶餐厅来个经典香脆西多士,不同味道及质感的面包总能令人肚腹满足。
关注健康的读者也许常听闻“面包不是健康食物,应少食为妙”的说法,但市面上同时又涌现标榜健康的全麦面包、黑麦面包、酸种面包等,甚至被冠以“超级食物”之名,令消费者困惑。到底哪些说法可信?本文聚焦四个重点:面粉使用、发酵方式、添加物和健康配搭,揭开面包的健康真相,帮助大家作出更明智的选择,享受美味同时兼顾健康!
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健康的第一步
不少人担忧面包的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肥胖,实则不然。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能量来源,为脑部及肌肉提供动力。根据香港卫生署健康饮食金字塔,碳水化合物应占每日总热量的50%至60%,约每日三至六份五谷类(一份约半碗饭或一片面包)。面包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面粉,其健康影响取决于面粉种类:
1. 精制面粉
白面包、白馒头等多使用经高度加工的精制面粉,其纤维及营养素流失,升糖指数高,易致血糖急升。长期过量摄取或增加肥胖及二型糖尿病风险。
2. 全谷物面粉
全麦面包、黑麦面包等采用全谷物面粉,保留麦粒中的麸皮及胚芽,膳食纤维丰富(每片全麦包约含两克纤维,是白面包的两倍),并含维他命B杂及矿物质(镁、铁等)。
研究证实,全谷物有助稳定血糖、降低坏胆固醇及促进肠道健康,长远可减低心血管疾病及便秘风险。
但要小心市面上有些标榜“全麦”的面包实际以精制面粉为主,加入焦糖色素(如麦芽色素)模拟全麦的深色外观,营养价值低。选购时应检查成分表,确保“全麦面粉”或“全谷小麦”列于成分表首位,而非“小麦粉”或“精制面粉”。
发酵方式:天然发酵的营养益处
发酵方式对面包的健康影响甚大,不仅影响口感,更影响面包于体内的消化及营养吸收:
- 快速发酵:市面上面包多采用速效酵母,发酵时间短。制成的面包质地松软。
- 天然发酵:酸种面包使用天然酵母及乳酸菌,发酵过程长达12至24小时。此过程能有效分解植酸,提升铁、锌等矿物质吸收,同时降低面包升糖指数,酸种特有的微酸风味及扎实口感正源于此,其产生的益生菌代谢物,更有助平衡肠道微生态。
注意面包添加物:糖盐油的隐藏风险
面包真正的健康风险,往往藏在额外添加物中:
- 西式及港式面包(如牛角包、菠萝包) :大量使用牛油制作,饱和脂肪含量高。一个50克牛角包便含约12克脂肪,其中7克属饱和脂肪;经油炸的西多士,吸油量更暴增数倍。卫生署建议,饱和脂肪摄取应少于每日总热量10%(2000千卡饮食者约22克上限),超标易推高坏胆固醇及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 中式蒸包(如叉烧包、奶黄包) :看似清淡实则暗藏高糖高脂。一个奶黄包含糖量可高达28克(约7颗方糖),已经超出世衞建议每日糖分摄取上限(25克);叉烧包则常含较高钠质及油脂(部分使用猪油)。
- 其他添加剂:部分面包含人造牛油、起酥油等反式脂肪,增加心血管病风险;人工香料、色素及膨胀剂等添加剂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研究显示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
健康配搭:白面包也能吃得健康
全麦、黑麦、酸种面包虽然营养丰富,但这类高纤维面包不如白面包松软,而酸种面包的微酸味道和较硬质感也不是人人喜欢。而且,这类面包价格通常较高。所以,我们不需盲目追随“健康面包”,反而可以在配搭上入手,吃得美味又健康。即使只喜欢吃白面包或餐包,也可在配搭食物上花些心思,并留意食物金字塔的碳水化合物摄取建议,达至健康饮食:
- 健康配搭:白面包配营养丰富的食材,如牛油果、蕃茄、生菜或低脂干酪,能补充纤维、维他命、蛋白质、单元不饱和脂肪等提升整体营养价值。
- 控制份量:即使选白面包,也应控制在每日一至两片,搭配蛋白质(如烚蛋)和蔬菜,符合香港卫生署谷物摄取建议(每日三至六份),避免热量过剩。
- 个人化需求:有血糖问题的人士选低升糖指数面包(如黑麦或酸种);肠胃敏感者可从少量高纤开始(如半片全麦面包)。若有慢性病,请先咨询医生或营养师意见。
健康从选择开始
面包是香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但它的健康影响取决于碳水化合物种类、添加物和配搭,而非面包本身。全麦、黑麦、酸种面包富含纤维和营养,但口感较硬、价格较高,不是人人喜爱;白面包或馒头虽松软,营养较低,但只要搭配得宜,也能吃得健康。
此外,也应注意糖、盐、牛油等添加物,并用牛油果、蕃茄等健康食材提升营养,下次选面包时,不妨根据这四点作出精明的选择,让面包成为养生伙伴。若患有慢性疾病,记得咨询营养师,以制定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
撰文:香港都会大学护理及健康学院助理教授 邹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