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3月15日,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表示教育最终极的价值是指向生活,不是为了考试,应当反思我们的教育价值体系。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以及教学分配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有人称:“在教育上,中国的孩子从出生就得开始奔跑”。

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人对待自己孩子的教育更加严厉。图为2012年2月9日,美国纽约,一位中国父亲带着4岁的孩子在雪地中裸着身子奔跑,该父亲称本意是锻炼其意志力。中国家长严厉的教育方式引发争议。

1952年,中国建立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高考成了改变平常人命运的唯一方式。图为1995年2月20日,北京一所学校在春节结束后的开学仪式上升国旗。

随着国家发展,中国的教育模式逐步适应社会和国家需要。1981年中央下发第11号文件,指示高等院校要把学生军训纳入教学计划,部分学校恢复学生军训。1996年,全国军训试点院校扩大到157所,此时,入学军训已成了我国教育的其中一个必要科目。图为1997年4月18日,一名教官带着女大学生正在练习踢正步。

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更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素质教育。1999年,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新的形势,中国提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图为2014年10月17日,广东广州,一名老师带着学生正在练习如何拿着国旗行走。

2014年5月29日,高中生穿着制服来到天安门广场人民纪念碑旁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文化教育上,多年来高考一直是进入国内大学高校的唯一方式。随着高考人数的逐年增加,教育的普及,以及高考科目的逐年增多,高考难度越来越大。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重新出现在高考科目中。图为1999年6月15日,北京迪斯科舞厅,大学生们在其中舞动。高考强压后,大学成了这些高中毕业生的情感释放口。

在应试教育改革下,学生压力日益严重。广东深圳民警在社区巡逻中,发现一名女学生站在山顶一座荒弃水塔上,可能有自杀倾向,民警立即赶至山顶水塔上,在该名学生正要往下跳的时候及时拉住了该学生的衣服。经了解到该学生平时性格较为孤僻,感觉学习压力太大,所以产生自杀的想法。(该图来源于深圳罗湖清水河派出所微博)

而在中国日益竞争激烈的教育系统中,大学生也逐渐变成“高压”人群。2005年6月,沈阳,一名大学生在考试考砸后,采取轻生的举动。据当时调查,大学生群体中有34.4%的人抱怨说他们因为学业缘故没能得到足够的睡眠,32.7%的人称他们这种情况非常严重。

但由于高考是许多平凡人考取大学的唯一出路,“高考大于天”的思想逐渐走向畸形。有时,一纸书文,甚至不敌一条性命。2012年6月10日,一位高考生在高考结束后才得知母亲12天前车祸去世。为了让他安心高考,家人、交警、学校一直瞒着他。

2007年6月8日,高考考场外,家长正在给孩子脸上抹一种中药以帮助他能以更好的状态应试。

2012年3月28日,江苏省一所中学,学生们正在宣誓呐喊:“我要上大学!”。这些年,一些高中为了高考鼓舞士气,每年定期举办大型“百日誓师”大会,誓言高考“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2008年6月28日,四川由于地震,当地的高考推迟到推迟到7月3日到5日举行。灾区的高考生在临时搭建的地方复习。

2012年6月6日,上海第一中学附近,一位高考生的母亲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宾馆供孩子复习。甚至有老师指出:“大考考家长”。对于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一些父母甚至辞职陪读,专门照顾即将高考的孩子。

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条件的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出国外,脱离国内竞争残酷的高考制度。图为1999年3月13日,北京国际教育展上,人们在摊位前了解出国留学信息。20个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在这次展览中设立摊位。

相对于高考,一些体育生被一些家长认为是孩子的另一条出路。2014年8月23日,安徽合肥,一些孩子从小被送到体校进行训练,他们大多不需要参加高考,而是在体校的竞争体系中,争取进入省队,进而有机会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

有媒体指出,中国此类的体育教育以及奥运冠军,是国家花大量资金培养的,脱离了奥运讲究全民健身的本质。图为2006年8月30日,潜水训练运动员培训学校的学生正在练习。

而在当代教育体制下,学区房是现行教育体制下衍生出的一个独特的现象。伴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不惜花费重金购置一处教育质量好的小学学区的房产,以分得教学名额。折射出现行教育分配方面的弊端。

2014年7月14日,一群孩子由于没有当地的户口而无法在当地上学。

2014年12月5日,北京,老师们把排好队的孩子们带出车站。这群孩子家住北京,平时需要跨省去河北的衡水上寄宿学校,每个月坐火车往返。这些孩子的父母们多是北漂,他们没有北京户口,很难给孩子找一所教学质量较好的北京学校。于是,河北衡水的寄宿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而在中国日益激烈的教育体系下毕业的孩子,就业成了他们即将投入的另外一个战场。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16年就业形势非常复杂。据了解,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65万,比2015年增加16万。职业学校毕业生、初高中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大约也有700万。2016年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约1500万,就业压力比较大。图为2008年11月15日,江苏省就业市场,600万应届毕业生步入社会进行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