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地中加又走近了 从身边故事看两国关系
10月1日到10月7日,国内同胞正在庆祝国庆、享受十一黄金周的假期,不少人选择出国旅游,在朋友圈晒假期的更不在少数。站在温哥华的街边就能看到越来越多熟悉的面孔,让人不禁感叹国庆跨越国界的影响力。来加拿大旅游、留学、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中加之间的合作也是越来越密切。其实,只要你留心身边的人事物,就能发觉中加在建交45年来,正悄悄地走向彼此。
UBC与中国大学合作项目 改变人生轨迹
Jae Liu现在是UBC博物馆教育学(Museum Education)的硕士毕业生,之前她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读心理学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出国的想法。当时Jae很确定自己要考研究生,因为受家里较为传统的思想影响,考研就是她的唯一出路。
然而,在大四毕业后,她并没有考上理想大学的研究生,眼看着同学工作的工作、念书的念书、考公务员的考公务员,Jae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天无绝人之路,大四毕业没多久,Jae就了解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几个教授和UBC的教授合办了一个博物馆教育的项目,这是一个两年的项目,第一年在国内完成三门课程以及准备语言考试,第二年再去UBC完成接下来的课程。听说可以读研,还能出国,甚至是去全世界排名30名左右的名校,Jae赶紧报名参加了这个项目。
从申请到入学,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Jae在国内完成第一年的三门课程后,她的申请被UBC拒之门外。原来她的语言成绩并没有达到UBC雅思6.5的分数线,同期的同学也大多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不少同学因此放弃了申请,而Jae决定再试一次。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她苦练英文,终于达到了语言分数线。2013年3月,她再次递交申请,这一次UBC向她敞开了大门。
除了参与这个项目的中国学生,班级里还有将近一半的本地学生,有和Jae一样的本科生毕业生,也有一些拥有教育工作经验或相关经验的人。她在合作项目中体验到两国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西人学生有着语言优势,容易给人想法很多、实力很强的印象,论述某一个观点或是写论文的时候,比较生活化,特别喜欢结合个人经验、举一些例证,但难免聊着聊着就偏题了。中国学生更习惯套用理论,在此基础上增加论据。“中国人喜欢论述,而西人喜欢描述”,Jae总结道。
Jae对记者表示,她很能体会教授对于博物馆教育的热爱与激情。博物馆教育属于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的范畴,是伴随人一辈子的学习方式,每个人通过日常经历,通过来自大环境的影响和资源,比如家庭、社区、工作、市场、图书馆、博物馆及媒体习得各种态度、价值观、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如课堂学习受到重视,而且Jae所选的博物馆教育针对性又比较强,所以行业总体还处于发展中的状态。
回顾这一切,她认为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通过这个合作项目,她有机会接触自己喜欢的非正式教育,出国拿到UBC的文凭,现在还有移民加拿大的机会。“我的家庭很传统,如果没有这个机会让我凭着自己的眼睛出来看一看,我很可能一辈子就会被禁锢在父母传统的思想下。”
对于像Jae这样的学生来说,这个合作项目扮演了跳板的角色。有些人想要通过这个项目出国;有些人想拿到国外名校的文凭,镀一层金后,再回国发展;想得更远的,还会考虑留下来移民。而对于已经在博物馆里工作的人来讲,参加这个项目则有益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参加项目全为出国。我之所以选择博物馆教育,也和我喜欢动物有关,我考量到这个学科的知识也可以在动物园、水族馆中运用。”
开展了两届后,这个合作项目发展成了2年的非全日(part-time)的课程,而且大部分课程开放网络授课。Jae表示,任课教授也是将这两年的两届合作项目作为试水。试验后教授找到了项目的着重点,他感觉博物馆教育还是比较适合拥有业界经验、已经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人,例如美术馆、艺术画廊的管理、工作人员等。当时班级里也有一些拥有工作经验的人,Jae认为他们的见识更广,看问题更深入,结合理论更容易融会贯通。
我的家庭很传统,如果没有这个机会让我凭着自己的眼睛出来看一看,我很可能一辈子就会被禁锢在父母传统的思想下。
――UBC博物馆教育硕士毕业生Jae Liu
加拿大十年往返签证太给力
Oliver Zhang曾在英国留学,后来回到深圳,在一家国企工作,虽然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但只要有闲暇时间,她就会背包旅行,欧洲大陆、东南亚都曾留下她的足迹。可是作为一个工作不满两年、没有多少资产的单身女性,Oliver在旅行中最忐忑的,不是在海外举目无亲,也不是遭遇突发状况,而是――办签证。
2014年的十一黄金周,Oliver再次背起背包,准备征战北美大陆。“虽然在英国留过学,也去过不少国家,但是等待加拿大签证下来的那段日子还是相当紧张的。”
照理说,加拿大发放签证的态度是非常大方的。加拿大早于2年前,便向所有中国居民发出10年多次往返签证。加拿大更是全球第一个向中国发出长达10年签证的国家。加拿大去年向全球发出的签证有110万个,其中约36万个是在中国发出,占总数的三分一,向中国发出的签证中,有93%就是多次出入境的签证。从2006年至2014年,加拿大向中国发出的签证增加了193%。
Oliver之所以这么忐忑,那是因为她给申请签证预留的时间不足一个月,而且期间还发生了一些突发状况。“原本我请在加拿大留学的朋友给我提供邀请信和资料,计划办理探亲、访友的签证。可是我的朋友也没有办过类似的签证,资料没有给全。而且中国、加拿大有时差,交流起来也很麻烦。后来,我索性就办了旅游签证。”
“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乐观心态,我甚至连机票都买好了,就坐等签证。加拿大签证的申请程序和英国不太一样,手续比较繁琐,但是审批速度很给力,最后签证竟然不到两周就批下来了。”Oliver来到加拿大后,走遍了温哥华,还去了惠斯勒。“看来当时的担忧都是没必要的。有了十年无限往返签证,以后再来加拿大省钱又省力。上次十一假期只有7天,根本没时间去加拿大东部,今年年底我准备再来一次。”
今年5月,Oliver成功办下美国十年无限往返签证。她戏称:“去年真是“签证年”,也是旅游爱好者的丰收年,中美互发10年多次往返签证、法国扩大中国人往返多次签证比率、日本将部分中国人的签证有效期延长到了5年。如今中国护照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了!”
加拿大签证的申请程序和英国不太一样,手续比较繁琐,但是审批速度很给力,最后签证竟然不到两周就批下来了。
――旅游爱好者Oliver Zhang
冰酒、葡萄 酒销量乐观
2002年,在美国著名酒谷――纳帕山谷(Napa Valley)的天鹅河畔,诞生了一座新酒庄,她因湖得名“白天鹅酒庄”(White Swan Winery)。
虽说酒庄位于美国,“白天鹅”这个品牌却创立于BC省,原来酒庄老板Phoebe Li常居BC省,她集各地所长,采用纳帕山谷的红葡萄酿制干红葡萄酒,而用BC产白葡萄、蓝莓酿制干白葡萄酒及蓝莓酒。她对记者表示,近几年做生意的大环境越来越理想,以冰酒为例,她感觉行情远远比纸面上的数据乐观。
说起葡萄的习性、产区,Phoebe如数家珍。“BC省因为气候适宜,盛产白葡萄、蓝莓。得天独厚的风土造就了品质上乘、性价比极高的干白葡萄酒和蓝莓酒。即便在省内,白葡萄在不同区域表现也不一样。例如维多利亚岛就出产世界上最优质的干白葡萄酒,其次便是欧垦娜根地区的基洛纳(Kelowna)、奥苏悠(Osoyoos)和彭蒂克顿(Penticton)。若你细心体味,还能感受到种植在山谷向阳面和背阳面的葡萄之间的差别。”
“BC省的蓝莓酒堪称世界第一,因为菲沙河谷拥有最适宜蓝莓生长的气候与土壤。如果你拿Costco那些从加州来的蓝莓对比一下,就知道加州的蓝莓偏酸,而本省的蓝莓则更甜。”
BC省的风土气候自是优越,但Phoebe做生意更看重口碑。国内假酒猖獗,而加拿大对于酒类的监管系统完备、成熟,所以国内的消费者更信赖来自加拿大的、有品质保证的葡萄酒。
冰酒(Icewine)常常被人写成“Ice Wine”或者“Icewine Style”,这其实是在钻加拿大酒商质量联盟(VQA,Vintners Quality Alliance)的空子,一般中国消费者根本不会留意到,Phoebe解释。中国消费者难辨真伪不是说他们不懂酒,而是冰酒本身糖度高,不如干白、干红葡萄酒容易辨别。一些品质较次的晚秋冰酒、采用人工冷冻葡萄方法制造或用甜味剂勾兑而成的冰酒在中国畅行无阻,甚至出现在北京国际机场的某些货架上。“加拿大的监管严、品牌形象好,华人酒庄在此基础上更要爱惜羽毛。进入中国市场后,我不愿参与压价的恶性竞争,不想通过牺牲品质来压缩成本,索性就放弃了开架市场”,Phoebe感叹。
除了感受到中国对于葡萄酒的巨大需求,Phoebe认为加拿大本土消费力也很强劲。“因为十年签证,中加合作越来越频繁,来温哥华经商、生活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而且中国移民的英文能力有所提高,他们更加贴近主流文化,其中就包括了西方的酒文化,所以华人整体的品酒能力有所提升。”
另外她观察到,来温哥华留学的中国学生也有所增加。“留学生渐渐进入职场,充实了本地的人力资源市场。我们越来越容易招聘到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人。从各个方面来看,生意是要比前些年好做。”
生意要比前些年好做。
――白天鹅酒庄老板Phoebe Li
透过数据看中加合作进展
这些年来,加拿大与中国在经贸、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人员往来方面不断加强合作,并出台了一系列利民政策。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早在9月16日便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的酒会。
2015年是非比寻常的一年,因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加中建交45周年以及BC省与广东省结好20周年。
在教育合作方面,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和中国多所名牌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在教学研究、学生学者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自2005年以来,BC省已有约150名学生利用中国政府奖学金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中国著名高校求学。
在人员往来方面,中加十年多次签证互惠安排今年3月起正式实施,为双方经贸易合作和人员往来提供极大便利。2014年访加中国游客达创纪录的45.2万,同比增长28.8%,到访大温地区的中国游客数量则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
目前有150万名与中国有联系的人居于加拿大,占总人口5%,中国也是加拿大重要的移民来源国。去年,便有多达2,000人在一日之内往返加中两地,可是超过40年前一年的往返量。
据统计去年中方共为加拿大公民颁发23万份签证,其中赴华从事商务、旅游、探亲的高达80%,这也就意味着加方绝大多数赴华人士将直接从该项措施中获益。同时,在加拿大有近150万华侨华人,是加拿大最大的移民群体;中国在加留学人员超过10万人。
2013年加拿大全球葡萄酒出口总值为5441万加元,其中冰酒出口占了三分之一,总值达1761万加元。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加拿大葡萄酒第二大市场和冰酒第一大市场。2014年加拿大向中国出口价值达660万加币的冰酒(72422公升)。
在加拿大总理哈珀访华期间,中加双方在2014年11月9日发表了《中加联合成果清单》,具体如下:
经贸
双方同意建立外交部长年度会晤和经济财金战略对话机制。
双方同意致力于提高本币在中加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为此,两国央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和在加拿大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中方将给予加方初始规模为500亿元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双方认为这将有利于促进加拿大人民币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双方都认识到为彼此企业提供贸易服务的重要性。
加方支持中方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待会议围绕“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主题,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双方将继续致力于加强在亚太经合组织框架下的合作,共同为亚太发展、繁荣和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双方同意通过建立包括企业界在内的工作组加强二轨对话,以积极探讨深化经贸等领域的双边合作。
卫生安全
双方宣布扩大卫生领域合作,包括执行《中加卫生合作执行计划》,重点就传染病、慢性病、中医药、食品安全、卫生创新以及卫生安全等问题开展研究。为庆祝中加卫生合作20周年,双方决定在2015年开展系列庆祝活动。
文化
双方宣布2015至2016年为中加文化交流年。
两国同意争取于2015年内完成电影合拍协议,并加快电视合拍协议的磋商。
反腐
双方同意继续根据各自国家法律就打击跨国犯罪和反腐败开展合作。
人员流动
双方同意就加拿大在中国更多城市设立签证申请中心予以积极考虑。
双方签署《修订〈中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航空运输协定〉的第二议定书》,为两国货物、服务流动和人员旅行提供更多便利。
加拿大宣布给予乘中国南方航空公司航班经加赴美或由美经加回国的中国乘客免除加过境签证待遇。
双方致力于在北京与卡尔加里、蒙特利尔之间建立直航。
双方续签《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加拿大外交、贸易和发展部关于进一步促进民用航空产业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双方宣布完成双边民航适航合作技术安排的阶段性谈判。
农业
认识到农业在双边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双方同意《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加拿大食品检验署关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鲜食樱桃对华永久市场准入的植物检疫安排》。
双方同意签署一项合作安排,为加拿大鲜食蓝莓出口中国建立达成一致的植物检疫条件。
双方同意继续就加拿大30月龄以下带骨牛肉进行磋商。
能源
双方同意建立二轨对话机制,研究促进双边能源贸易的新举措,包括研究未来建设环境友好型海上能源走廊。
双方签署《中国国家能源局和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关于核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