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府宣布:在世上任何角落使用华为芯片都违法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都青睐“Bot”?
2016-04-20 09:19 来源:Vansky
一觉醒来世界还是原来的样子,变坏的人工智能和终结者并没有诞生,更别提控制人类……可是就在一夜间,几乎所有知名的互联网科技公司都重新捡起了一项已经「过时很久」的技术:「Bot」。可别搞错了,这说的可不是Alphabet旗下波士顿动力制造的、能飞速狂奔数十迈还怎麽都踹不倒的机械人,而是由一群看不见摸不到的聊天机械人组成的大军。Bot,全称应该是Chatbot——聊天机械人。
可以说,因为微软、Facebook这种巨头公司的推进,现在Bot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科技行业中又一个崭新的热门类别了。
新浪科技引述PingWest报道,过去的聊天机械人是电脑工程师们开发的软件,专门用来跟人聊天玩。之前在微博微信上刷存在感的微软小冰就是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聊天机械人,但最早的聊天机械人其实是电脑科学家约瑟夫.维森班在1966年编写的Eliza。这些聊天机械人的拟人程度各不相同,电脑学界还专门为了评判这些机械人的拟人度设立了一项测试,你一定听说过他的名字——图灵测试。

但这里讨论的Bot,会做的不只是聊天。它像是一个客服,要在跟你聊天的同时,了解你的意图,帮你处理你的事项,完成你想让它帮你完成的工作。准确的来说,Bot,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聊天机械人助理。
Bot已经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电脑系统、社交服务和聊天软件里了。比如微软Cortana、苹果Siri和Google Now,从聊天机械人的角度来看它们都属于这个范畴;微软小冰则已经出现在了微博、微信里;Slack虽说是个工作用的IM软件,里面也有很多Bot,具有各种有意思的功能;微信就更别说了,公众/服务号的自动回覆也可以被理解为简单的聊天机械人,而微信也对服务号的运营者开放了介面,允许他们接入采用第三方服务设计聊天机械人,来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

现在来看Bot出现在IM软件里最多。原因显而易见:Bot是帮用户边聊天边把事办了,而IM软件对于用户来说就是聊天用的……更何况,如果要说IM是移动应用之王,相信没有人会反对吧?

谁在开发这些Bot?更合适的方式,是先把这些Bot背后的拥趸分成两个组别:平台方和服务方。
平台方指的是所有那些允许Bot在自己的系统、软件等平台上出现,那些鼓励开发者在自己平台上开发Bot的公司。比如微软基于Cortana的经验、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开发了一个Bot框架工具。开发者可以开发Bot并放到Skype上,也可以以API形式集成到其他聊天软件里;Facebook跟微软几乎雷同,但它主要是想让第三方服务商把Bot放到自家的IM软件Messenger上;Slack和Telegram也一样。
你可以把这些公司看做Bot平台。但这些公司首先要向第三方开放一定量的用于开发Bot的技术,以及开放自家IM软件的API,好让第三方开发完了Bot能放进去。
而服务方,指的是那些把自己提供的具体服务变成Bot的形态,放到平台上的公司。比如披萨速递公司达美乐(Domino's)就在跟微软合作,让用户可以在Skype上用Cortana点披萨。
当然也有一些趁着这股Bot的势头获得了知名度的小型公司,专门夹在平台和服务商之间提供开发Bot的技术支援。比如矽谷有一家名叫api.ai的公司,专门帮助第三方减少Bot的开发时间,降低Bot的反应时间,提高对话的拟真程度,从而提升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