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娱小妹说:出生于1983年的央视春晚明天就要迎来33岁生日。不得不说央视春晚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每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中总有一块是留给春晚的:从和春晚一起成长的70后,到不经意间加入春晚吐槽大军 的00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春晚的专属记忆。今天,娱小妹委托腾讯娱乐记者走访生于不同年代的明星和普通观众,请他们畅谈儿时关于春晚的那些事,为你勾勒出70后、80后、90后、00后四代人的春晚记忆版图。
70后小时候看春晚是项集体活动:郭晓东带板凳去别人家蹭看
如今,春晚成了除夕夜每家每户的客厅中必不可少的背景音,然而诞生之初,它的观看场景并不局限于此,甚至不止在室内,基本单位也不止是一家人。80年代初,国内电视普及率仅为每千人5.1台,当时,黑白电视机在县城、乡镇都是个稀罕物件,于是看春晚成了一项集体活动。

资料图:当年大家这样看电视
“整个晚会是在露天广场上看的,那是人们第一次看到这么全面的艺术表演,大家还不知道电视上的画面是怎么回事。而当时的我只是对上面的表演感到好奇,对那种宏大的场面感到震撼。”70年代初出生的洛阳工人宋宏斌在《我和春晚有个约定》中,这样描述1983年第一次看春晚的情形。
这也是不少70后第一次的春晚记忆。1974年生于山东农村的演员郭晓东就告诉记者,当时看春晚也是蹭的,“整个村子里就有几台电视,都是带着板凳去别人家里。我记得春晚是挤在一个屋子里看,人山人海的,挤都挤不动。(家里)有一个电视都是一场灾难,因为全村的人都来看。”
在文化产品和娱乐方式匮乏的当时,看春晚绝对是每年的大事,郭晓东到现在还记得殷秀梅 在1984年春晚上唱的《党啊,亲爱的妈妈》,“全家人等着看春节晚会,那是唯一的娱乐”。生于70年代末的滕女士也十分认同这一说法:“每年都是盼过年,好能看春晚。”央视春晚办了三十多年,她最喜欢的还是小时候看过的那些节目和演员,“对相声的印象比较深,马季 、姜昆 的。”

费翔 在春晚舞台上表演
聊起春晚,70后们都没绕开一个名字“费翔”。作为台湾歌手上春晚的第一人,费翔在1987年的春晚上连唱《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两首歌,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爆红程度不亚于今天李易峰 、鹿晗 这些小鲜肉,可以说是他掀起了内地的第一波追星狂潮。那一年恰好也是9岁的佟大为 第一次看春晚,对“那把火”和费翔引领的喇叭裤、霹雳舞的风潮印象颇深。滕女士也回忆,邻居、同学都在谈论这个当时的男神。80年代后期,年纪轻轻的春晚很快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线,并成功生产出了一批至今仍被70后们津津乐道的经典节目。
和春晚一起逐渐步入中年的70后,有的随着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忙碌,对春晚的关注少了不少,郭晓东就直言,“这几年都没看了,不看也还是会开着电视。”有的哪怕“没那么喜欢”了,也依然守着看春节的传统,就像滕女士说的,毕竟是从小看到大的。而佟大为也表示,会在忙了一整年后把除夕夜留给“和家人吃年夜饭、看春晚”。
80后:春晚是儿时的潮流风向标 陈赫 自曝获赵本山 小品启蒙
网上时常流传的“听过这些歌,证明你已经老了/到了晚婚晚育的年龄”之类的帖子,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历年春晚的金曲 和金句。春晚俨然是个检测年龄的利器,尤其是对80后而言。《吃面条》、《宇宙牌香烟》这些春晚小品相声的开山之作亮相时,一大半的80后还未出生,但他们对这些经典节目并不陌生。

小品《吃面条》
“上初中时候,我们中午都在学校附近的小饭桌吃饭,看的除了一些当时火的电视剧,就是春晚的小品、相声集锦,从八几年到当时00年左右的都有。而且总循环看,陈佩斯 、朱时茂 的小品啥的都得看过十来遍。”在86年生的小李看来,他们这一代人成长起来的90年代,可看的电视节目虽多了不少,但春晚这种综艺晚会仍是最受欢迎的一种,“主要是能在里面看到好多好笑的小品”,就连“栏目版的春晚”《综艺大观》都是每周必看。
的确,上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春晚的“黄金时代”。一方面电视覆盖率超过80%,跃居第一媒介;另一方面,大年三十看春晚已成惯例和习俗。这一时期春晚的收视率都在40%以上,98年更是突破60%。更重要的是,每年的春晚都能产生些被传唱(诵)至今的经典旋律和流行语。谢娜 到现在还不时在节目里哼起93年春晚上的《为我们的今天喝彩》,“小样儿,脱了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走两步,没病走两步”在网络流行语尚未改变人们语言习惯时,也是可以支撑大家一整年的笑料。而且这些之于80后们,绝不像现在的明星真人秀看过笑过就罢,而是不经意间渗透在了娱乐生活里的各个角落。

陈赫直言受到赵本山的启蒙
小李说,每年学校的文艺汇演从来都不缺对春晚小品、歌曲的模仿,“最多的就是模仿那一年赵本山的小品,什么《昨天明天今天》啊,《钟点工》啊,估计每个学校都有人演过。歌曲就是《相约九八》、《常回家看看》,那就不光是学校里了,走到哪大街上放的全都是。”因《爱情公寓》和“跑男”而走红的陈赫也是赵本山、宋丹丹 小品的忠实粉丝,85年出生的陈赫,十四五岁的时候也曾把他们春晚小品里面的台词拿来模仿,他笑说,“我的喜剧天分应该从那时候开始的吧。”
这些春晚经典作品不单是80后们的文艺启蒙老师,“那时候春晚上演员穿啥,大伙真的跟着学,还有人把什么《涛声依旧》之类的歌词都写情书里。反正春晚就像是个风向标似的。”小李说道。记者采访到了多名80后都有个共同记忆,“都会对着电视报上的节目单,把里面自己喜欢的明星和节目用笔标出来,提醒自己注意,怎么也不能错过了这些节目。”到了这两年,央视的官方微信、微博都会提前发布正式节目单,但80后们似乎找不到以往自己标注、整理出自己专属节目单的乐趣了。
已经步入工作岗位、不少都已经结婚生子的80后,对春晚的感情略为复杂。那些和自己的童年 和少年紧紧绑定的春晚经典早已被深深印入脑海,但进入第三个十年的春晚却再也吊不起自己的胃口。现在小李仍会按时开电视看春晚,但“肯定不会像以前认真,怕错过任何一点,抢抢红包吐吐槽就够了”。演员李光洁 的除夕夜经常在片场度过,哪怕没有工作也会带着父母去暖和的地方度假,仍对《相约九八》和赵本山的“卖拐系列”印象深刻的他,坦言现在年味没小时候浓了,也的确“没怎么看春晚了”。
90后:春晚不再是必需品 关晓彤 借机熬夜打网游
对春晚,70后和80后都分别有着程度相仿的记忆和情感,90后却不同,看春晚不再是他们过除夕的唯一选择,基于生活背景、个性爱好等差异,他们的春晚记忆甚至无法合并概括。有人百看不腻,恨不得把经典小品的台词背得比课文还熟,也有人从小就不知春晚为何物,除夕夜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直接取代了春晚的地位。

也有90后对当年赵丽蓉 的节目念念不忘
生于91年的Yida有着很多和80后共通的记忆——一开学同学间的话题少不了春晚,在学校活动上唱《健康歌》、演《昨天今天明天》,跟表哥表姐一看到电视回放就来了戏瘾、一起角色扮演,就算看过无数遍还能笑到捶地……“小时候春晚真的好看,语言类节目水平都很高,而且好不容易可以光明正大地熬夜。”她告诉记者,自打记事起就没断过看春晚,赵丽蓉的小品是她的最爱,刚一提起赵丽蓉,“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些经典台词就脱口而出了。

周冬雨 小时候也会守在电视前看春晚
92年的周冬雨也是个在春晚的陪伴中长大的90后,“冯巩 、郭冬临 老师的节目都是经典,小时候每年过年都会守着他们的节目,大年初一初二还会一直看重播,现在还是觉得很好笑。”
在蒋劲夫 的童年记忆中,关于春晚的就没那么多。回老家和堂哥、堂姐外面跑来跑去,打雪仗、放鞭炮,是他的春节印象,就连最难忘的一个春节也是因放炮而起,“把手指头炸出血了,去医院包扎后回家过年,只能用左手吃饭”。至于春晚,“小时候看不懂,没太认真看过”,蒋劲夫坦言直到上了大学对春晚的印象才深刻起来,因为看春晚成了陪伴父母的一种需要,“上大学后回家时间少了很多,陪父母看春晚就特别有感触”。夫仔说自己还有个习惯,边看春晚边做锻炼,而且还要拉上也喜好锻炼的老爸。

曾经讨论春晚明星的女孩也将登上春晚的舞台
同样生于91年的夫仔,和对《打工奇遇》等90年代中期小品如数家珍的Yida判若两代人,他记忆中的经典是2009年春晚的《不差钱》,97年生的关晓彤说出的恰好也是这个节目。对于关晓彤而言,春节是个“放纵”的好机会,“除夕我妈就不管我学习了,我就跟同学去打网游”,所以春晚也是有了熬夜的权力后才出现在她生活中的。春晚上的明星和近景魔术是能让她暂时离开电脑的理由,“李敏镐 上春晚的时候,同学讨论得特别热闹”。和70后、80后对春晚的感情越来越淡相反,关晓彤“对春晚的感觉越来越不一样,尤其是今年要上春晚了,就觉得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
据收视数据显示,春晚在年轻观众群中的集中度呈下滑趋势,留住年轻观众成了摆在主创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今,太多的娱乐产品可供90后选择,2002年就开始上网的Yida接触到了能带来更多乐趣的综艺节目、英美喜剧,她也自然而然成了全家最早“嫌弃”春晚的人,当然现在除夕夜电视还是要看,“就当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乐)了”。
00后对春晚也并不陌生 TFboys也有春晚最爱
“80年代是热恋期,慢慢地就进入了老夫老妻的平淡期了,但你扔不开她,还是有感情的。虽然不再像从前那样激情四射了,但还是有长相厮守的这种情感。应了一句话,不论是小夫妻还是老夫妻,打打闹闹才是爱。”近日,央视猴年春晚总导演吕逸涛接受采访时这样描述国人和春晚的关系。网友常调侃春晚已“沦落”为段子手的期末考试、全民吐槽的对象,但在吕看来,“这都是好事,毕竟在关注。如果现在00后都不看了,没有评价了,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06年生的优优和07年生的美妞说起春晚来头头是道,“就是春节的时候播放那些好的节目,家里所有人都围在电视机前一起看,一起庆祝”。这与预想中00后全面远离甚至不知春晚为何物完全不同,她们甚至对5岁起就看春晚仍有记忆,而且还不是走马观花式的看,“除非中间有点什么事,一般都是全程看到最后。”
当然,他们被吸引进来也有年轻化节目的功劳,比如看过开心麻花的节目后,去追着看他们的春晚小品,今年知道TFboys要上春晚,更是要守住电视。她们说这是她们唯一的偶像。而且班上几乎所有女同学都喜欢,学校里早就开始讨论他们的春晚表演了,“听我妈妈说,他们还要唱别人的歌,反正什么样的节目都喜欢。”如今,春晚已不算是全年唯一的电视大餐,各大明星真人秀打通一整年,采访中美妞也提到对《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全员加速中》的喜欢,但春晚仍是她不愿错过的。

三小只也有着各自喜爱的春晚节目
而她们的偶像、同属00后的TFboys,也有着春晚情结。2000年出生的易烊千玺 对小虎队 的再聚首印象颇深,因为“那个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有感触”,王源 模仿小沈阳 的《不差钱》张口就来,从小便跟爸爸一起看春晚的王俊凯 ,最爱周杰伦 和宋祖英 合作的《本草纲目》。你瞧,和同龄人一样,他们也会因某一个喜欢的明星而锁定春晚。现在还不到10岁的美妞说起春晚,还有模有样地用上了“小时候”这样的时间状语,“小的时候就觉得小品好看,别的没什么好看的。长大了以后全部都看。”
结语:
每年春晚时,总会出现“收视创历史新低”、“集体逃离春晚”之类的唱衰声,甚至有人提议取消春晚。春晚取悦所有年龄段观众的难度愈来愈大,但并未达到有人总结的“老不疼,少也不爱”的地步。
70后、80后仍有不浅的春晚情结,即便很难全身心投入于节目,吐槽和抢红包的乐趣还能把他们拉到电视机前。90后、00后也没有众人猜测中对春晚的冷淡和不屑,在父母和偶像的影响下,也拥有全家守着看春晚的美好记忆。
2012年纪念春晚三十年的纪录片中说,“春晚承载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集体记忆,成为了一部记录时代影像的珍贵相册。”在相当一部分国人的心里,仍有“不看春晚就不算过年”的感觉,四代人与春晚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