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成都的蜀汉为什么活不过五十年?
成都西门外浣花溪畔,一座草堂落成不久,谈起此屋的主人,黄四娘等邻居们都知道,是位唤作杜甫的落魄诗人。对,就是前几年在微博里又端机枪又骑摩托,被网友们恶搞成”很忙“的那位。自从安禄山范阳起兵以来,战乱就没有停止过,加之混的实在是太差了,一家子人嗷嗷待哺,揭不开锅。大诗人不得不来成都找朋友接济,勉强维持。
未受战火波及的成都一如既往的安定、富庶,在这里的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杜工部被后人称为“诗史”,透过他的诗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成都以及诗人的心路历程。有时出门散步,江畔独步寻花,“流连戏蝶时时舞”;有时好雨过后,赏赏美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有时风有点点大,卷走屋上三重茅,还要受小孩子的气。景致虽好,可不忧国忧民就不是杜甫了,听闻吐蕃军队入侵,杜甫登临高楼,面对锦江春色,感叹:“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来到武侯祠,有感于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再联想到自己不得志的遭遇,更是伤怀,他多次来到祠堂凭吊,写诸葛亮的诗有二十多首,哀叹诸葛丞相的大志未成,其实不光是诸葛亮,割据蜀地的政权一般都难有作为……
巴蜀大地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府之国,成都是其中首屈一指的城市,名声很好。因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地势平坦的成都平原洪灾少而水源足,在农业文明时代颇有优势;丝织业也非常有名,蜀绣享誉全国。两汉交替之际,李熊就对公孙述说:“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北据汉中,杜褒、斜之险;东守巴郡,据扦关之口,地方数千里,战士不下百万。”公孙述深以为然,决定称帝于斯。东汉末年,刘璋之父刘焉向朝廷求职,一开始是要求去交趾的,大致是现在的两广地区,图那里偏远,若天下有事可以学赵佗,侍中董扶却偷偷对刘焉说:“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于是野心大的刘焉改成去益州了,那里也安全,经济还更好。诸葛亮在隆中给皇叔出主意,也力荐蜀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人烟阜盛,经济繁荣,周围又都是崇山峻岭。如逢乱世,简直就是世外桃源。所以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时,唐玄宗与唐僖宗便逃亡成都避难。一些有野心、稍微有点实力的敢在这里称帝,占山为王,有恃无恐,比如公孙述、刘备、王建、孟知祥、张献忠等。可是观察后会发现,这些定都成都的政权大都没有前途,撑不了几十年便会灭亡,没有一个统一天下。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蜀汉,看了《三国演义》的蜀汉粉总为该国过于短暂而忧伤,实际上能维持四十多年已经很不错了,岂不知在秦以后所有建都成都的政权中,没有一个超过五十年的。矮子里面挑高个,蜀汉竟然还算好的,那么蜀汉为什么寿命不长呢?
毫无疑问,大一统王朝肯定不会定都于成都,从全国的角度看,成都偏于西南,出蜀交通不便,难以有效控制全国、应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一般定都于此的主要是些割据蜀地的小政权,地盘只限于巴蜀甚至都没有,实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小。如果中原是四分五裂的,还可苟且偷安一时,相反,如果北方、南方出现了大面积的局部统一政权,往往就危险了。刘备称帝时荆州已经失守,北方有地跨九个州的曹魏,东有将近三个州的孙吴,都很强大,反观蜀只有一个益州,人口、军队、耕地数量都处于绝对劣势,综合国力不如人,最后被灭也是正常的。
对于巨大的差距,蜀汉君臣心知肚明,他们清楚,要想改变被动的局面,必须早日出兵,要么收复荆州,使隆中对描绘的蓝图重新获得实现的基础;要么北伐灭魏,攻下长安洛阳。时间拖得越久越不利,因为吴魏的人口、耕地都至少是你的两倍或者更多,同样安定发展个几十年,你的增量不如人家的增量,差距会越拉越大,形势只能更被动。而相对于魏,吴国的实力更加弱小,所以年老的刘备不顾反对,坚决伐吴,可惜事与愿违,火烧连营,败退永安,此战对于刘备的打击不止是身体层面的,更是心里的绝望,夷陵之战再次削弱了蜀国,非但荆州没拿回来,还损失了数万军队,从长远看,这个政权估计只有偏安的命了,统一天下的梦想基本已经破碎,绝望之余,刘备黯然离世。
之后当权的是诸葛亮,诸葛武侯通晓历史,每自比管仲、乐毅,他不会不知道历史上的两个事例,一个是汉高祖出蜀定鼎天下,还有一个是白帝公孙述被汉光武帝消灭。诸葛亮当然希望蜀汉能跟刘邦一样,打出蜀地,问鼎中原,然而天下大势已经更类似于后者了。刘邦的军队出蜀时,北方实际上是分裂的,项羽不光重新分封了诸侯,还放弃关中,迁回彭城,并被其他势力牵制,所以汉军出陈仓时,面对的是章邯等三秦王的军队,等项羽能顾及刘邦了,关中已经失守。楚汉战争的主战场主要还是在关东地区。
而“白帝”公孙述是怎么回事呢,公孙述称帝巴蜀时,北方汉光武帝的地盘已经很大了,是个区域统一的政权,兵多粮足的公孙述也想打出去,“使将军李育、程乌将数万众出陈仓,与吕鲔徇三辅”,“六年,述遣戎与将军任满出江关,下临沮、夷陵间,招其故众,因欲取荆州诸郡,竟不能克。”可是北伐、东征都以失败而告终,根本不是光武帝的对手,最终汉军两路并进,公孙述身死国灭。
参考了历史教训,无奈发现蜀汉的境遇更接近于后者,比公孙述稍微好点的是,东边有个盟友东吴,他们可以牵制住魏军的一些兵力,让魏国不能从三峡入川,而只能走栈道。平心而论,应对一面之敌总比两面的好。虽然大局已定,实力悬殊,可诸葛亮并不愿意认命,个人的理想、先帝的嘱托、正统的招牌使他内心难以平静,他一直都认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军必须出兵,否则即是坐以待毙,于是他以及后来的姜维发起了颇受争议的北伐战争。
诸葛亮总共五次北伐,不是六次,而且也不是每次都出了祁山,以下是《三国志》中记载的关于孔明北伐的结果:
1.(马谡)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余汉中。
2.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3.(建兴)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4.(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5.(建兴)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从结果来看,只有第三次北伐达到军事目的,拿下武都、阴平,其他的基本算是失败,一次是因为用人不当,两次是粮草耗尽,最后一次是因为诸葛亮的去世,但也提到了粮草的原因。四川盆地周围的山脉一方面能够保障蜀汉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进军的阻碍,到唐朝时李白依然吟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魏军都不用动手,只要在各个出蜀隘口驻扎重兵,坚壁清野,避而不战,蜀军无粮只能不战而退,等过个二三十年,差距大了一举灭之,这是很浅显易懂的战略,所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打算就地屯田,打持久战,可惜天不假年,大军也只能无功而返。
总体来看诸葛亮比较谨慎,五次北伐也就第一次输的惨点,其他几次兵力损失不大,战果相当有限。等到姜维北伐的时候,有几次战绩就很好看,一次“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狄道、临洮三县民还。”一次“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但也有惨败的时候,由于胡济失约:“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重”。总的来看,仗打了很多年,没有什么突破性进展,“累年攻战,功绩不立”。
尽管也有过酣畅淋漓的大胜,但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尽管姜维偶有斩获,也不配赢得掌声。诸葛亮、姜维连年出兵,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无算,重压之下,蜀地百姓难以承受,《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这一时期的人,亲眼目睹过由此造成的人间惨剧,他在《三国志·谯周传》里有言:“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凋瘁。”不光是蜀人看到了,盟国、敌国也有人看出来了,吴国一使臣归国后便坦言,蜀国恐怕撑不了多久,因为他到田里发现“民皆菜色”,这是种什么脸色?想知道的话,把目光投向今日的朝鲜半岛北部,看看那里乡下挖野菜农民的照片就可以领会到了。魏国的司马昭也看出来了,他为什么觉得蜀国可以灭呢?“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从你出兵的次数就可以估计出来国家的情况。
多年征战,以攻为守,一定程度削弱了魏国,并使其处于守势。另一方面则使民心丧尽,经济衰退。当时蜀国流通的货币叫“直百五铢”,意思是和一百五铢钱价值相等,为了保障军费开支,蜀汉政府大搞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间接掠夺百姓财富,直接的赋税、徭役也很沉重,不光汉人怨声载道,少数民族也受不了,蜀汉存在的几十年,南中地区多次叛乱,“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仇怨。”尽管用武力弹压,时而平静一会。蜀汉共有四个戍卫重镇,分别设置了四个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汉中都督还有庲降都督,庲降都督就是专门负责管理南中的。
民生艰困,不得人心,这样的政权就变得非常脆落,等到邓艾的军队即将兵临城下,便出现了“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的局面,没有人愿意为你守城,捍卫你的政权,只愿保命。跟当初的刘璋比,差远了,刘璋投降前,成都城里是“吏民咸欲死战”,刘璋才能是不行,有些窝囊,但人家不会为了少数统治集团的利益连年发动大规模战争,看到百姓征战三年,露尸荒野,他过意不去。刘禅也不能逃往南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早把人家得罪尽了,最后只好乖乖投降。
蜀汉政权实际上是以刘备为首的荆州集团建立的一个外来政权,他们把蜀地视为自己统治的地盘、工具、争夺天下的资本。放眼秦统一以后的封建社会,在蜀地建立的政权很多不是蜀人建的,公孙述,扶风茂陵人;刘焉刘璋父子,江夏竟陵人;刘备父子,涿郡涿县人;王建王衍父子,许州舞阳人;孟知祥孟昶父子,刑州龙岗人;张献忠,来自陕西定边。他们的统治确立以后,掌握大权的主要是自己人,蜀汉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等,基本都出身于一个集团,本地的豪强大族只能退居次席,甚至都没有。为树立统治集团自己的威信,他们还是被打压的对象,所以难以获得他们的真心支持。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早已广为人知,并不是说廖化有多无能,而是指蜀汉人才凋零、青黄不接,只能依靠廖化这样的老将上战场。刘备早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北方和南方都混过,刚刚占领益州的时候人才相当多,北方的,荆州的,巴蜀的,都有,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盘又没有大的变动,人才越来越匮乏,益州一些人才不愿意跟你合作,其他地方的你又很难要到,激烈的内部斗争又废了一批,斗死了一批,比如李严、魏延、杨仪、廖立等,杀马谡是迫不得已,诸葛亮治国、治军最强调赏罚分明,让人又怕又服,即使马谡跟自己关系好也有才能,也必须杀掉,否则不得人心。
尤其是能打仗的武将越来越少了,“蜀,小国耳,名将唯(关)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在魏国大臣眼里,蜀国就关羽算名将,其他都不行,而且张飞、马超这些人都死了,三国时期益州也不是个盛产名将的地方,很难得到补充。这点在诸葛亮南征时就有体现,当时诸葛亮决定亲征,一个叫王连的人就劝他说:“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南中环境差,疾病多,你是一国国相,怎么能去冒险呢?诸葛亮的顾虑就显得有些凄凉了:“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将军都没我厉害呀,我去最有把握。
作为顾命大臣,蜀国实际最高统治者,他都要亲自去了看来蜀国将领确实后继乏人。对于他的军事才能争议也比较大,陈寿评价说:“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略,优于将略。”还有:“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刘备在世时,诸葛亮的作用比较接近于楚汉战争时刘邦手下的萧何,镇守大本营,足食足兵。在前线帮刘备出谋划策的,还是庞统、法正,得益于他们的帮助,昔日屡战屡跪的刘备竟然打赢了益州之战和汉中之战,扬眉吐气了一把,可等他们一死,夷陵之战刘备便犯低级错误,输掉了蜀国的未来。诸葛亮有战略眼光,真正指挥的作战是南征与北伐,若论战绩,确实没什么很突出的重大胜利,但蜀军与魏军本就不在一个起跑线,蜀军就这点兵力,输不起,资源有限,限制因素太多,面对这样的窘境、对手,有才能也恐怕难以发挥出来,能保证攻势已经了不起了,所以反对陈寿观点的也不乏其人,比如《李卫公问对》里的李靖(有人怀疑该书是伪作),比如吕思勉先生,历朝历代代对于他的军事才能推崇者还是很多的。
至于蜀国的后主刘禅,他对于蜀国的灭亡肯定也是有责任的,执政后期对黄皓偏听偏信,疏忽了防守;内部矛盾也日趋激烈,文武失和,主要是关于要不要北伐,吓得姜维躲沓中避祸去了。不过能做个四十多年皇帝也不错了,跟后来的前蜀王衍、后蜀孟昶两位奢侈享乐的亡国之君比,强多了。这三人都是年少继位,没吃过太多苦,躺着就等来了皇位,经历有点跟前段时间搞地震的金三胖类似,结局像不像目前不好定论,反正敌人大举进攻,这几个蜀国很容易就亡了。后唐灭前蜀花了七十天,北宋灭后蜀只用了六十六天。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尽管有许多短命的割据政权在成都定都过,让成都这座城市遭受过许多灾难,例如吴汉“放兵大略,焚述宫室,”钟会部下在成都酿成的祸乱,最近张献忠沉银的地方被找到了,八大王还有后来满清军队对成都的搜刮破坏又怎么会被老百姓忘记。所幸每次破坏之后都能迅速恢复、重建,焕发生机。如今成都仍然是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
几年过去了,人们又看到了杜甫,这回他出现在了夔州西阁。岁月无情,严武、高适这些朋友的去世让他失去了依靠,川中军阀硝烟四起,杜甫带着家人顺江而下来到夔州居住。经历了这么多,也不知纷乱何时是个头?阁中远眺,寒夜霜雪笼罩天涯,星河的影子在三峡荡漾,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依然伫立,于是提笔写下《阁夜》一诗: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