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双硕士苦读8年,加拿大遇求职噩梦!
学历越高,机会越多”,这曾是无数留学生和移民心里坚信的道理。可现实却狠狠打了以为加拿大新移民的脸。

今年快 30 岁的 Sadra Yeganeh,和妻子住在蒙特利尔的一间一居室里。他花了八年多时间念书,拿下两个硕士学位,成绩几乎完美,还积累了丰富的实习和工作经验。可是一年多以来,他投出了超过 100 份简历,却连一次正式的面试机会都没有。
这不是个例,而是加拿大年轻人就业困境的缩影。
从伊朗到加拿大,8年苦读双硕士
Sadra 出生在伊朗,本科读的是光学与激光工程。但他的真正兴趣一直在金融领域。毕业后,他进了一家做牙科设备进出口的小公司,担任财务经理助理,负责对账、报税、报关。虽然是小职位,但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转型的念头。
于是,他考进了伊朗的德黑兰理工大学读 MBA。白天上课,晚上留下帮教授做研究项目,还兼职在一家跨国销售公司当财务分析师。那几年,他几乎没什么娱乐时间,但心里有一团火,他要闯出自己的金融之路。
2022 年,他和妻子一起移居加拿大,落脚蒙特利尔。他进入康考迪亚大学读金融管理硕士(M.Sc.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那两年,他拼命努力读书,GPA 高达 3.8,获得两份奖学金。此外他还担任助教、研究助理,累计 2200 小时,在研究生工会兼职财务经理,年薪 5.5 万加元。
在很多人看来,他就是雇主梦寐以求的“完美候选人”。Sadra 自己也一度以为,凭这样的履历,自己一定能顺利进入金融行业,成为一名市场风险分析师。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求职之路:从满怀信心到心灰意冷
毕业后,他把全部精力放在求职上。每份简历、每封求职信,他都精心修改,针对不同公司量身定制。
如果岗位强调全球市场,他会突出自己能做外汇风险管理;如果岗位偏重监管,他就写自己对合规框架的理解。甚至连冷消息 LinkedIn 员工、参加无数招聘会,他都没有放过。
然而现实残酷。招聘会上,和公司代表聊了半天,最后却常常得到一句话:“我们目前不招人。”
更离谱的是,他发现很多职位根本是“幌子”。有的岗位挂出来几周,突然消失,又过几天重新发布。后来他才知道,这些公司根本不打算招人,只是为了“刷存在感”,甚至只是为了摸清求职者的薪资期望。
他申请过的上百个岗位,最终只换来 7 次初面、4 次复试。但绝大多数时候,连拒信都收不到。更多公司直接把申请人“空气化”。
Sadra 说,有时候他一天花十几个小时投简历,结果全是石沉大海。晚上盯着邮箱,除了垃圾广告,什么都没有。
“学历越高越难就业”
慢慢地,他意识到自己掉进了一个恶性循环:学历高,但没“加拿大本地经验”;没有证书,比如 CFA、CPA 等;加上法语不流利,在魁北克市场几乎没有竞争力。
2022 年魁省政府大改 Bill 96 法案,强化了法语地位。原本很多公司只要求英文,现在突然都要“流利法语”。对 Sadra 来说,这几乎等于被彻底排除在外。
更糟的是,AI 的崛起让入门级岗位大幅缩水。过去,一个金融部门要两三千人才能撑起十亿营收;如今,AI 可以取代大半分析师。微软甚至报告称,AI 能替代 75% 的分析师工作。
Sadra 感慨“以前金融是一条稳妥的路。现在我连门都进不去。”
从金融求职梦到创业自救
今年 5 月,Sadra 放弃了在魁北克的求职,开始把简历投向多伦多。可到现在,依旧没有收到任何面试通知。
“如果有机会,我们就得搬家,等于再移民一次。”他说。蒙特利尔的社区和朋友,妻子辛苦建立的生活网络,都可能要推倒重来。
他说,“我们会想念这个圈子,但我并不是我朋友圈里第一个在完成学业后感到被赶出魁北克的人。”
在焦虑和等待中,他和几位朋友决定另辟蹊径:创业。他们利用 AI 工具开发了一款金融科技应用,帮小企业主处理报税和理财投资。Sadra 自己用 AI 编程工具,仅仅七个小时就完成了过去需要十人团队两个月的工作量。
“这让我第一次觉得,我能真正掌控未来,而不是等着别人给我机会。”
虽然创业艰难,但至少 Sadra不再只是盯着邮箱,等一份可能永远不会来的面试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