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山寨起家,日系为何能打倒老师父中国就不行?
在很多人的眼中,“拿来主义”中的“拿来”就是“窃取”,是“山寨”,是盗取别人的成果、不爱动脑筋的表现。但非也,非也!我认为这是混淆了“拿来”与“窃取”的概念。
所谓的“拿来主义”,其实最早是由鲁迅先生提出来的:“汲取别国之所长,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核心要旨。但是事与愿违,在现阶段的中国汽车品牌中,我们依然还能看到不少简单、粗暴、无原则的“拿来主义”,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给他们贴上标签——“山寨”!
不抄白不抄?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小型、小规模”甚至有点“地下工厂”的意思,其主要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而在如今的中国市场,山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不确定最早的一批山寨产品是不是那些数码产品,比如MP3、手机这些,但是至少肯定我们大天朝的汽车领域,山寨已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而说到汽车界的山寨,很多人会想到比亚迪。比亚迪F3当年就是山寨一汽丰田的花冠而一炮走红、随后推出了像中型车比亚迪F6山寨了本田雅阁,SUV车型比亚迪S6,及雷克萨斯的RX,甚至推出的敞篷车型比亚迪S8都能看到奔驰CLK/标致207CC的影子.......可以说比亚迪是当之无愧的山寨寨主,各大细分车型,从寨头一直山寨到寨尾没完没了。
不过,就在比亚迪已经准备金盆洗手,将精力投入到新能源的时候,又有无数“晚辈”紧随脚步,开始山寨的道路,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在市面上,光一辆路虎极光,我们就能在市场上看到多种版本:
陆风X7可以说是山寨极光最为雷同的车型了,去掉那个陆风标,估计真的就是极光,X7傻傻分不清楚。
还有长安CS75,记得真的有一次在大马路上,我亲戚指着这车问我,这是路虎吗?
吉奥GX6也有模仿极光的悬疑…
可惜,抄袭嘛,本来应该是违法的。在市场竞争中,你违法而别人都守法,自然是你占便宜。大众为什么没告众泰?路虎为什么不告陆风?也许是他们还没有腾出空来,也许是他们故意臊着你,也许是干脆知难而退了。因为在中国,这个官司不好打!
我们回头看看那些“前车”们:“通用起诉奇瑞QQ抄袭雪佛兰乐驰Spark”“宝马状告双环SCEO抄袭宝马X5”“菲亚特起诉长城精灵抄袭菲亚特熊猫”......近几年,国内中国车企遭遇了多起国际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件,并且最终多以不了了之结束。而且不告不要紧,一告反而令对方火爆大江南北。俗话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中国车企的第二波山寨风
山寨,究竟为何存在?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的拾起自己的脸面,诚恳的研发创新,为什么要山寨?
首先,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山寨模式节约了大量的研发费用,通过逆向复制,可以跳过产品规划和研发的部分步骤,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要知道一款全新的车型经过从构思,图纸,模型,反反复复的试验,调教,再到市场调研等等流程,从而能够帮助企业省下大量的研发费用和时间。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诸如众泰,陆风等“山寨车”会如此便宜的原因之一。
其次,站在市场的角度考虑: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了山寨车!无论是国人破口大骂也好,还是同行以及国外品牌的质疑也好,在真金白银的市场面前,一切都是浮云。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市面上被山寨的基本上都是一流公司的明星产品,长期的市场结果证明了这样的设计是很讨人喜欢的。即便很多人嘴上说讨厌,但是还是有大多数的消费者原因为其买单。
所以,这是为什么众泰复制的总是大众途观,奥迪Q3以及保时捷卡宴等各家的主要车型,因为通过山寨,众泰可以让自己款款都是爆款。
以上这些就构成了山寨模式的竞争力,并且也似乎自成了一定理:山寨是合理,山寨是捷径,从山寨实现弯道超车,积累资本,尔后再谈创新......
所以,山寨可以说已然成为了中国品牌“无敌的商业模式”,不谈比亚迪以及吉利这些老一辈的“革命者”,光研究众泰的发家史就可以看到:自从众泰开始认认真真、彻彻底底的山寨以来,销量一路飞涨,新品层出不穷,业务规模翻了很多倍,由此甚至可以猜测,恐怕现在不少二流,三流中国品牌都把众泰当成了“榜样”!
日本同行如何“偷师”?
那么这样的模式真的好吗?说实话,其实每个车企在诞生和发展之初都会走模仿借鉴成熟经验,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敢说自己没有抄袭或者所谓借鉴的,恐怕寥寥无几。
不过,正所谓“物竞天择”,达尔文的“适者生存”法则在我国汽车市场同样适用,初期的模仿借鉴或许可行,而随着竞争的加剧必将“优胜劣汰”,单纯的再去简单,粗暴的抄袭,这样的道路很可能会越走越窄。所以,是时候我们该好好想想,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拿来主义?
说到这,我倒觉得我们不妨来了解下我们的邻居日本。其实日本很多年轻人也不知道:在日本走上崛起之路的那几十年,“Made in Japan”就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作为当时的山寨之王,日本山寨产品覆盖了各个行业:食品、服装、小商品、动画、漫画、影视、玩具、家电……族繁不及备载。而汽车更是如此!
日产Gloria照抄庞蒂亚克Tempest,但尺寸大幅缩小
特别是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车设计进入大放异彩的鼎盛时期,也多少影响了全球汽车设计领域,其中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当属日系车。在此时期,日本车几乎将美系车山寨个遍,像尾鳍这种显而易见的美国车设计元素在日系车上显而易见,以至于当时日系车更是被大家戏称为“小号美国车”。所以,丰田早期生产的汽车和某些中国品牌现在的车型一样,只讲究经济性而没有任何创新性。
但是“屌丝”逆袭“高富帅”,所有的励志故事都是如此,而日系车也不例外。我们纵观日系车的发展道路,可以用“始于模仿,成于创新”来形容。通过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专利,然后再研究综合各种技术并进行改进,最后建立了自己的工业技术体系。
例如日本的本田,他们最早就是采取了模仿——反刍的技术创新模式。首先花钱买到国外先进公司的几十台发动机,然后进行剖析和研究,集众家之长研制出了最好的发动机,装配成世界一流的发动机。直到后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也开始引进了本田发动机,于是模仿创新者成为师父的师父。
另外除了在技术,在生产管理模式上日系车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初丰田喜一郎召集丰田的领导阶级赴美学习考察,研究总结当时福特的生产系统,并且在彻掌握了福特的“流水线”生产理念时,丰田更是将这套理念加以修整改进以应用到具有日本特色的小型车厂中,创出了后来一度风靡全球的“丰田生产方式”.......
所以,今天日系车的成长道路是由一个模仿者变为一个被模仿者的道路,可是相比之下,国内的部分车企对于这条道路的认识还明显不够清楚,依然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之中:别人出个极光,你就弄个陆风X7;别人出个途观,你就弄个T600.......毫无意义!
不过,国内也不乏一些从模仿一步步走来,踏上自主创新的车企。比如吉利,当初吉利汽车在上演“蛇吞大象”兼并沃尔沃之后,理所当然的会觊觎后者的技术。所以在吉利博瑞的身上,像城市预碰撞安全系统、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预警以及并线辅助等一系列主动安全配置上,都能体现吉利在安全性能上对沃尔沃技术的吸收。
另外,其实还有许多中国品牌都明里或暗里拿国外的汽车平台来打造自己的车型。比如长城的H8的底盘就是逆向研发奔驰的M级,虽然中间还有一段“回炉”的尴尬史,但是至少可以看出长城向高端进阶和研发的决心;还有北汽绅宝,在此之前,北汽的中国品牌刚刚起步,基本上是从零开始。于是北汽改造了原先萨博平台后,推出了D70等绅宝系列车型,以及X系列的SUV车型,在品牌和销量上迈进了一大步......
最后说两句
所以,零零碎碎说了这么多,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拿来主义”?答:我们需要的拿来主义不是明目张胆,简单粗暴的“抄袭”,而是化为己用,取其精华的“学习”,我们“拿来”的目的甚至是为了超过“自己的老师”!
靠抄袭确实可以偶尔提升考试的名次,但你见过几个人是靠抄袭考上大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