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谈颠覆?特斯拉还要经历这四大考验
作为一款2017年底才能交付的产品,特斯拉MODEL 3自从4月1日发布以来,已经引起了足够多的轰动。对待这个意料之中的产品,业内的观点却两极分化:支持的一方将MODEL 3形容成了车界的iPhone,仿佛一款车就可以颠覆整个汽油车行业的百年格局,有人甚至已经开始总结特斯拉的“成功经验”;而悲观的一方则认为,按目前的充电设施和道路状况,这款2017年才“有望”交付的产品很难在规模和普及速度上实现爆发,传统车厂绝不会坐以待毙。
智驾君在特斯拉的成长历程和数据中,发掘了MODEL 3乃至特斯拉将要面对的四个致命考验。能否越过这四道坎,才是马斯克的野心能否实现的关键。
4月6日,根据投资公司GlobalEquities Research预计,特斯拉MODEL 3预订量将在本周超过30万辆。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发布推文称,截至上周六,MODEL 3的全球预订量已经达到了27.6万辆。这一订单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通用、丰田、福特、宝马和大众过去5年多销售的插电式电动车数量总和。
这一订单数量,让汽油车厂商和埃隆·马斯克本人都始料未及,马斯克称,特斯拉不得不为此调整生产计划。而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排队购买一款2017年底才交付的车型,也让不少业内外人士兴奋不已,诸如“汽车界的苹果”、“特斯拉颠覆汽车业”等观点层出不穷。也有质疑的声音认为这只不过是特斯拉缓解资金压力的营销手段,传统汽油车厂商在电池和智能化技术上也准备了多年,不会坐等特斯拉超越。
在各方观点喧闹的同时,另外一则消息几乎被忽略:特斯拉2016年一季度交付新车14820辆同比增长近50%,一度传出“难产”消息的MODEL X也将在第二季度开始交付中国用户。
也就是说,孤立讨论MODEL 3一款产品已经没有意义。智驾君认为,作为“三步走”的最后一步,MODEL 3能不能真的“走出去”?特斯拉至少还要再过四道坎,而每一项考验都将影响这家年轻科技公司的未来走向。
一、资金,还是资金
虽然销量在不断攀升,但根据最新年报,2015年第四季度特斯拉亏损3.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08亿美元净亏损扩大19.7%。特斯拉已经连续11个季度亏损。
虽然火爆的预售场面使得特斯拉的股票大涨,截止目前,已经在发布会之后上涨11%,但2010年至2015年,特斯拉已经累计亏损超过20.6亿美元。而在上涨的份额中,做空的力量占了不小的比例。
根据彭博社和金融信息公司Markit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特斯拉空头的比例自去年7月以来上调了50%,空头占特斯拉流通盘的26%,使得特斯拉成为继Square和GameStop之后,罗素1000指数中第三大的被做空公司。
外界评论所说的“特斯拉靠预售来获得资金”并不现实,此次预定MODEL 3的资金随时可能被消费者收回,即使全部有效,一个订单1000美元的价值,对于特斯拉的资金需求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从体量上来看,2015年特斯拉销售额只有40.46亿美元,而同样在美国上市的丰田,销售额达到2265.91亿美元。对于汽车这个重资产行业来讲,每走一步都要消耗大量资金,任何决策失误都将带来灭顶之灾。
不论特斯拉将来会迎来怎样的“爆发”,以目前的规模和资金压力,特斯拉还没有能力承受任何大的变故,这也是一有风吹草动,特斯拉股价就会应声大跌的原因。
仅仅制造电池的Gigafactory,特斯拉及其合作伙伴松下、丰田就将共同投资50亿美元,特斯拉已经直接向其投资20亿美元。特斯拉2016年还计划开设约80家零售网点和服务中心,并新增约300个超级充电站。
特斯拉组装车的工厂来自丰田原有的一座厂房,目前仅仅使用了三分之一左右的面积,未来交付的MODEL 3将要使用厂房剩余部分。虽然电动车远比汽油车结构简单,但是设备和人员的投入将会继续考验特斯拉的财务韧性。
二、可能“掉链子”的供应链
今年1月19日,特斯拉将德国Hoerbiger Automotive Comfort Systems公司推上被告席,指控后者未能按照前者要求为MODEL X供应合格的鸥翼式车门并提出索赔。
根据特斯拉的诉状,Hoerbiger供应给特斯拉的车门存在过热、漏油等缺陷,“凹陷程度超出特斯拉标准允许的误差范畴”、“无法按照相应的速度或者对称式开启”。
这次延误直接导致MODEL X产能爬坡受阻,用户交付时间延后,当然也影响了特斯拉的股价。在此次发布会之前,由于MODEL X产能不足,特斯拉的股价一度跌到谷底,市值蒸发按百亿美元计算。
我们不否认“钢铁侠”本人的野心与精益求精,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的狂热和执着。尤其是对于整车来讲,不论特斯拉的理念和智能技术有多先进,汽油车用到的部件,有许多都会出现在特斯拉身上。
这一方面是传统汽油车厂商的阵地,对供应链的掌控也不是特斯拉可比的。戴姆勒在特斯拉早期曾作为投资方参与过MODEL S的研发制造,MODEL S上的“怀挡”设计就来自奔驰。在2014年年末时,奔驰基本上已经清空了特斯拉持股,戴姆勒电动汽车主管哈拉尔德.克勒格尔(Harald Kroeger)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说,为了开发自有传动系统和电池技术,奔驰已经投资了5.5亿美元,下一代汽车会使用自己的技术。
传统厂商的技术储备也不可小觑,同样的供应商,是选择年销5万辆的特斯拉还是年销290万辆的奔驰?奔驰拿到更低价的部件,同样可以探索更先进的路数。而特斯拉显然需要承担规模不足带来的成本问题。再加上一系列原本不会出现在汽油车上的部件,例如英伟达的芯片、LG提供的超大屏幕,都需要做相应适配。特斯拉做的事情几乎都没有先例,无形中需要承担整合供应链的任务。此次鸥翼门的问题就是尝试新技术的代价之一。
所以有些把特斯拉比作苹果的论调显然不能成立,车的复杂程度和安全要求远高于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远低于手机。当然不排除特斯拉最终可以成功加速汽油车的淘汰,但保证供应链能跟得上,就已经是特斯拉面对的一大难题。
三、使用环境还不够成熟
特斯拉“由高往低”展开的产品策略,已经扭转了不少人对于电动车的偏见。但道路环境对于智能车的适配不足很可能成为又一块绊脚石,与之相比,充电设施不足只是很小一部分问题。
汽油车发展的一百多年时间已经对城市和道路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几乎所有交通设施和道路建设都是按照汽油车驾驶模式设计的。特斯拉新推送的7.1系统就对辅助驾驶做出了限制,用户几乎只能在高速或者封闭道路上使用全部辅助驾驶功能。
包括特斯拉在内,也称自己的技术为“高级辅助驾驶”,如果MODEL 3实现了大量投向市场,同一道路上智能车和普通车、智能车和行人、智能车和交通设施的冲突必然会增多。任何一种技术的进步都避免不了这一过程,但车辆对生活和生命的影响与手机之类的产品完全不同。
以中国目前的政策为例,仅仅是双手放开方向盘就属于违法行为。而政府的补贴和扶持还停留在新能源方面,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积极为智能驾驶立法不同,几乎没有公开迹象表明中国在道路和法规方面有所动作。关于这一点,智驾君也在《联合国为自动驾驶立法,中国不受约束》一文中做过探讨。
MODEL 3的大量订单对于特斯拉来说当然是好消息,但相应的社会责任压力也会成倍增长。沃尔沃CEO哈坎·萨缪尔森在去年10月表示,将会对辅助驾驶期间出现的事故负责。
特斯拉目前保持了没有重大人身事故的纪录,但仅是基于很低的保有量而言。一些本属于政府和城市规划者的责任,将来很可能嫁接到特斯拉头上,这也是技术先行者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现在的道路环境和车联网建设已经开始落后于技术的脚步。到2017年MODEL 3大量上路,这种差距会更大,特斯拉的技术水准是否足够承担这一压力?这是第三个坎。
四、中国,最终还是中国
在4月1日发布会之前,一份“文件”显示:“苏州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周伟强定于3月13日(星期天)上午9:00在市政府1号会议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协调特斯拉汽车项目落户苏州的相关事宜”。
这也让“中国”这个各大巨头避不开的话题降临到特斯拉头上。在这个全球增长速度和潜力最大的市场,特斯拉一直走得不太顺当。虽然从去年开始销量不断创纪录,包括MODEL 3发布前天也有大量中国用户前往门店排队,但特斯拉面临的中国式挑战很严峻。
首先是售价,如果简单将MODEL 3的售价折合成人民币,是22万左右。如果不计补贴,2016款比亚迪秦电动版最低配售价是26万左右,最高配接近30万左右。
有人将MODEL 3称为“22万的特斯拉”是不太准确的。“特斯拉苏州建厂”的事之所以引发关注,就是由于合资品牌可以避免一部分众所周知的额外费用。但特斯拉中国区负责人朱晓彤此前曾表示,特斯拉国内即使建厂也只可能生产一部分部件。而美国工厂的布局也早已注定特斯拉国产化希望渺茫。
国产电动车的一大优势“补贴”也似乎与特斯拉绝缘,即使是特斯拉进入新能源摇号目录,也是在入华2周年之际才实现。比亚迪秦电动版尽管售价26万起,但中国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补贴(各地不同)就可以抵消大部分车主的购车压力。如果特斯拉MODEL 3不能国产化,出于保护本国新能源行业的动机,高额补贴也很难出现在特斯拉身上。
如果说高于国外的售价也不能阻挡中国消费者的热情,那么政策层面的风险也将成为巨大障碍。由于国内大量厂家缺少安全控制三元锂电池的完善技术,2月份,工信部发布了“暂停三元锂电池客车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决定。
特斯拉使用的正是三元锂电池,虽然目前还没有将这一规定延伸到小型客车上来,但类似的政策风险远不止于此。在第三点中智驾君提到,国内法规对智能驾驶立法存在一定滞后,如果MODEL 3和其他特斯拉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道路上,引发的冲突将面临无法可依的状态。
能否“拿下”中国市场,对特斯拉来说将是最大的第四道坎。
总体来看,作为一款2017年底才能交付的产品,特斯拉MODEL 3已经引发了业界足够的重视。但这并不代表特斯拉之后的路会更好走,与之相反,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特斯拉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