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旧式理发店遭逼迁 传统理发服务濒危
华埠歌雅街(Gore Ave.)夹喜士定街(Hastings St.)的西南角最近业权转手,新业主不讳言要拆卸重建,已经通知租客搬迁。在租客强烈要求下,拆迁期限延迟到年底。其中个别店舖,比如是在华埠经营了23年的「利来烧腊肉食」已经觅得地点迁出,可是在拆迁区内,两间传统理髮店仍未有着落。
女士的髮型变化多端,每个季节,甚至每个月,都有新花款,但也有不少男士的髮型求稳不求变,数十年如一日,歷久弥新。这两家传统理髮店正為这些喜好传统理髮的男士提供服务,让草根阶层可以花小量金钱,理个髮,整理自己仪容。
从2004年开始经营「联发髮型屋」的黄师傅,指出生意原本已经清淡,想不到又遇上拆迁的问题。
黄师傅指出,后生的顾客主要在新式髮廊剪头髮,老主顾因為种种原因一个个悄悄离开,客源不断萎缩。
黄师傅仍然找不到地方搬迁,她说太大的舖位不合适,细小一点已经被人完全租光。自己付出十多年心血经营的理髮店,可能无以為继。
在同一屋段转角处经营「丽新髮型屋」的张先生指出,虽然自己的店名称包含「髮型屋」三个字,但其实更為准确的称谓是Barber Shop,该店向客人提供传统的理髮服务。
张先生也在為搬迁发愁,他心目中最合适的舖位面积是300平方呎,但这种规模的舖位很难找。
张先生说在17、18年前承接另一家理髮店,一直经营至今。假若计算「丽新」前身的理髮店,这家理髮店可能有大半个世纪歷史。
张先生指出,20年前,剪髮的价钱是七元半,20年后,剪髮的收费是八元半,可反映出这一行的生存境况。
张先生说以前不仅顾客多,而且剪得频密。过去客人理髮要排队,前面有4、5个人在等,往往要轮候半个小时。但现在是师傅等客人,张先生甚至不无唏嘘的形容為「门堪罗雀」。
张先生指出,上世纪的80年代,特别是温哥华1986年世博会前后,是本地传统理髮行业的「黄金时代」,只是好景不再。
「联发」的熟客赵先生原本以為该店要在10月31号关门,故此抓紧时间来理髮,并做了刮脸,最后知道业主通融到年底,但也留下电话号码,要黄师傅找到新店舖后立刻通知他。赵先生对这种旧式的理髮服务难以捨割。赵先生说,他就是喜欢旧式髮型。新式「髮型屋」满足不到他的需求。
帮衬「丽新」多年,目前已经80岁的钟先生还是钟情于旧式理髮店。他对于理髮厅的演变瞭如指掌,还记得很久之前,没有电风扇,理髮店有徒弟仔拉手风扇,為顾客送上凉风。
钟先生说,顾客睡觉落枕,脖子酸疼,粤语所谓的「瞓捩颈」,理髮师傅也可以帮客人扶正,「拧一下」便没事。客人吹沙入眼,理髮师傅会使用刀背,帮客人把眼皮下的沙粒拨出,採耳更是必备服务。以前理髮一次,往往花上大半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