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加拿大:黑人妇女和孩子敲门讨梨

晚上九点半,门铃响起。
我透过猫眼往外瞧,门外,似无人在。不放心,想看个究竟,决定开门。
门给我大咧咧的打开,吓了一跳。只见几双翻白的眼睛,闪闪烁烁地盯着我。
原来是一个高高的黑人妇女,领着两个矮矮的七,八岁左右的黑小孩,站在门外。
夜色已将她们的肤色和服装,水乳交融,染为一体。
正在诧异间,黑人妇女开腔。她指着我门前的梨树说,她的两个儿子,很想吃两个梨子,行不行? 她一脸笑意地说着。两个黑人孩子也齐齐看着我,等着我的回应。
我门前的梨树,几乎挨着人行道生长,只离人行道一米开外。这颗梨树,自我搬来此屋前,就已有经年。我除了稍微在春天剪枝,懒得管它。每年,它自在地花开花落。结出的果子,软绵而发轻微的酸甜,不讨人喜欢。果子成熟时,除了我偶尔摘几个品尝,我太太和女儿不愿吃。
每年的夏末,果子扑簌簌掉落,引来许多黄蜂,小鸟和松鼠追逐,弄得一地狼藉,甚为恼人。
有一年夏天,几条街远的一个法裔老人敲门,同我商量,能否把梨子送给他作果酱。我满口答应。每年果子成熟,他来采摘时,他也不忘送一些桑葚酱,苹果酱等作为回礼,一幅贤邻模样。
我不种,又不收,送两个梨子逗小孩高兴,何乐而不为?
我给两个小孩说,请等一下。换鞋,出门,来到梨树下,忙忙地摘了几个大一点的梨子下来。
那黑人母亲和孩子站在梨树下,连声道谢,说够了,够了。
夜色中,望着她们满意而去的背影,我也舒心地在梨树下,静立片刻。夜风里,透过婆娑的树叶,依稀可以看见梨树上空的星星。
不免遐思。在故国,在人行道边,触手可及的果子,即使它们还未成熟,会遭遇什么样的结局?虽然不能妄思,但结果大概也不出虽料。
我们故国的先贤,几千年前,就开始畅想“路不拾遗”的民风和太平盛世,为此而出现许多为之奋斗的清明政治家和思想家,而今,这梦想安在?为什么感觉还渐行渐远?
满天星辰下,夜风徐来,带来一点清凉。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