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移民“加分捷径”?留学生月花$2000死磕!
华人在加百年风雨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上的“道钉”
2016-03-31 11:23 来源:Vansky
【自序:近年来,随着中加经贸往来的迅速发展,国人对于加拿大的关注与日俱增。但是,加拿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其政治和经济情形到底如何,恐怕没有多少国人真正了解。即使有心移民加拿大的人,也未必能够掌握多少有关加拿大的信息。有人可能会说,加拿大差不多就是美国第51个州,根本没什么可说的。确实,加拿大在经济上高度依赖美国,与美国联系密切。但是,如果据此断定加、美“亲如一家”,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无论政治还是经济,加拿大与美国都存在很大差异,两者并非“一家”。我们如果想投资中加贸易,或者想赴加留学、投资移民,都有必要近距离观察加拿大,了解它的民族精神、政治走向、行业经济以及未来中加贸易的发展趋势。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的阅读和体验,为大家描述一个相对清晰的加拿大。】
19世纪70年代末,加拿大卑的淘金热接近尾声,华人赴加拿大的热情本应冷却了。可是,1880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破土动工,又刺激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华工赴加潮。
卑诗省濒临太平洋,远离加拿大东部的联邦政治中心。1871年,它加入联邦时提出一个要求,希望联邦修建一条贯通东西的大铁路,将卑诗省与东部诸省连接起来,以便能够刺激自己的经济成长。修建一条横跨东西的大铁路,需要花费巨额的钱财,所以联邦政府一拖再拖,几乎令其成为了泡影。卑诗省政府以退出联邦相要挟,才逼着联邦国会通过了修建铁路的议案。1880年4月,太平洋铁路准备动工兴建。这条铁路东起蒙特利尔,西至温哥华,全程3800公里,对于地多人少的加拿大来说,可谓工程浩大。
当时加拿大人口有限,老少加起来,只有几百万,而且白人劳工又多不愿意干脏活、累活。于是,联邦总理麦克唐纳便接受了工程师的提议,决定雇佣华人劳工。这位工程师参加过修建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知道华人吃苦耐劳、工资便宜,更重要的人,华人劳工数量众多,招募起来很容易。尽管此举会减少白人工作机会,遭到劳工协会抨击,但是加拿大联邦没有太多选择,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从1881年开始,加拿大出现了新一轮的华人登陆潮。

贯通加拿大东西的太平洋铁路
少数华人劳工,是直接从美国转来的。更多的华人,则是通过联昌公司介绍和组织来的。联昌公司的股东之一叫李天沛,广东台山人,早年赴美国淘金,靠着头脑灵活,积累了部分资金和人脉。当听说加拿大联邦准备修建铁路,便与在温哥华经商的几个同乡,便组织成立了这个劳工中介公司,专门招募同乡赴加修路。还有一个叫叶春田的华商,也通过招工广告,将7000名五邑同乡送到了加拿大。后来,这个叶春田成为了温哥华华人首富。

赴加船上的中国劳工 图片来源:加拿大都市报
这次华人赴加潮,不仅时间集中,而且数量庞大。根据黄安年先生搜集的资料,仅1881年1月至6月,就有15701名华人远赴加拿大,其中1万名直接来自中国,其他由美国转来。到了1887年,共计2.5万余名华人进入加拿大,占当时卑诗省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显然不是一个小数目。据此,可以说,如果没有华人劳工,加拿大联邦想打通太平洋铁路,还真是有点困难。
这些华工出门时,多数穷的要命,没钱买船票,也没钱买随身用品。他们的盘缠和安家费,都是从中间商那里预先支付的。我们不知道他们出国时,心中是一种滋味。是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衣锦还乡?还是担心会一去不复返,孤独客死他乡?当然,无论他们当时怎么想,都会很快发现,在加拿大修建铁路,实在是一个极其艰苦的工作。

华人劳工修建铁铁路 图片来源:走向公义之路网站
加拿大铁路公司按照不同的工种,制订了不同的工资待遇。木工需要一定技术,工资最高,每日3.5加元;爆石工经常面临生命危险,每日工资3-4元;泥水工比较累,每日工资2.5-3.5元。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普通工,工资最低,每日1.75-2元不等。技术性的工作,多由白人劳工把持;华人得到的,多为普通工或爆石工,而且工资比白人少一半,多为每日1元左右,平均起来也就是每月四五十元。
华人每月四五十元的收入,能够剩余多少钱呢?根据当时的一份调查,华人劳工每年的副食和衣着费约130元,住宿费约24元,生活用具和旅费大约10元,洪门帮会会费5元,油、灯、水烟费5元,政府路税5元。从这份日常生活开支单来看,如果华人劳工省吃俭用,没有额外开支,那么每年300多元的收入,扣除以上种种开支,每人每年理论上应该有100多元的剩余。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天天上班,也不可能没有额外开支。从调查来看,华人劳工每人每年剩余三四十元钱。
如果华人劳工事事顺利,平平安安,能够把剩余的钱寄回老家。也是一笔可观的财富。1890年之前,加元和银元大约是等值的。一个普通劳工的月薪,约为1两白银。华人劳工每年省下的这几十加元,约等于二三十两银子,相当于国内普通工人一年毛收入的两倍多。因此,这点钱寄回家乡还是挺“值钱”的。在广东台山,人们从前都把美洲华侨称为“金山客”,把他们携带的大铁箱称作“金山箱”,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事实上,不少华人劳工根本没有机会寄钱回家。由于华人承担的,都是危险地段的修建工作,即使不从事爆破,也经常面临生命危险。那些从事爆破的华人劳工,稍有不慎,就会葬身山谷。当时,炸药制作、爆破技术以及保护措施都比较粗糙,炸死人的事常有。据说,有一次爆破事故就吞噬了五六百人的性命。目前,我们还没有确切的死亡数字,但是据华人媒体预测,华人在修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过程中的死亡人数,至上在3000以上。可以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上的大部分道钉,是用华人劳工的鲜血铸成的。
据李东海先生研究,1881-1884年间到加拿大的华人劳工,并没有全部获得修建铁路的机会。实际上,真正受雇于铁路公司的,只有6500人,其他华人多随着铁路修建的进程辗转各地,从事搭房、洗衣、餐馆、小贩等工作,说白了,就是为同胞提供后勤服务。他们靠着筑路工人吃饭,收入自然高不到哪里去,少的每月十几元,多的每月三十多元,基本上难有余钱。不过,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服务经历也有好处。毕竟,修建铁路是有期限的,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等到铁路修完,必须考虑新的出路,到那个时候,这些从事服务的华人,就稍微有些优势了。

在加拿大的早期华人劳工,图片来源:走向公义之路网站
1884年,经过华工艰苦工作,太平洋铁路马上要提前完工。铁路公司开始陆续解雇工人,至次年冬天,已经差不多解雇殆尽。这些失业华人,部分转到北部去淘金,400多人应招去了墨西哥修建铁路,更多的人则流落卑诗街头,无以为生。中华会馆不忍,筹集资金送了两三千人回国。留下来的,必须寻找新的谋生机会。
根据1885年的调查统计,多数留下来华人,都转行做了体力工人。在维多利亚,他们从事的工作,包括厨师、佣人、商店雇员、制鞋、蔬菜园丁、洗衣工人等;在新西敏,主要包括农场劳工、渔夫、木厂工人、挖沟工人和燃料切割工人等;在乃磨合惠灵顿,则主要包括矿工、厨师、佣人、厨师等职业。总起来看,都是一些不需要技术而且工资较低的体力活。

一个华人洗衣店和铁匠铺的家人合影,1895年摄 图片来源:温哥华档案馆
渔夫每月的工资稍高,在四五十至七八十加元之间,但是每年只有四五个月的工作时间,不稳定;挖煤工人每月工资30-45加元;农场劳工、木厂工人、木匠、鞋匠、小贩、店员等每月工资20-30加元;个人洗衣店每月收入四五十加元至100加元不等。根据陈林瑞推测,平均下来,华人平均每人的年收入在225加元左右。这个收入水平,似乎不及此前筑路工人的工资。如果扣除每年衣食费用130元,房租24元,其他费用28元,精打细算,理论上能余下43元。根据此前筑路工人的收支来看,200多加元的收入,事实上恐怕难有剩余。当然,具体到个人,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到了20世纪初,有的华人已经能够供应子女上大学。

1879年BC省报纸上西人驱逐华人的漫画 图片来源:加拿大图书与档案馆
此前相比,19世纪末在加华人的处境略有改善。首先,维多利亚华人成立了中华会馆(The Chinese Consolidated Benevolent Association),致力于帮助新移民,维护华人同胞权益。华人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民间团体。其次,清朝政府经过英法联军“教训”,接受了西方外交观念,开始向各国派遣大使,并尽力保护海外华人权益。1882年开始担任旧金山总领事的黄遵宪,就曾经多次与中华会馆商讨,如何帮助流落街头的华人劳工返回祖国。对于在加华人来说,他们的服务和帮助只能算杯水车薪,但是无论如何,算是给了华人一点希望,象征着一个新的开始。
从长远来看,这批付出了沉重代价的华人铁路劳工,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他们不仅打通了加拿大东西两端,使得卑诗省紧密融入加拿大联邦,强化了加拿大抵御美国的资本,而且也促成了北美第二大华人社区的出现,为今日华人赴加甚至增强中加两国交往,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