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温哥华八大看不懂
新移民大都是“刘姥姥”,来到加拿大东瞧瞧、西看看,样样都有趣,处处都好奇,时间长了,便产生一点思考,得出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尽管华人的年移民数量仍然在加拿大保持第一,但目前大陆申请移民的人数已经削减了90%,从五年前的20000多下降到不足2000件,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香港和台湾也是“后继乏人”。不少人在经历了无数创痛和挫折后如今已“大彻大悟”,更有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流”的道路。反观移民的种种生活历程,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许多华人由衷感到加拿大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东西南北中?大家当民工
在大陆,打工者俗称民工,他们是处在社会在底层的社会群体,他们饱受社会的歧视和不公,什么拖欠工资、遭人欺诈等,大都与这些人士沾点边儿。打工是为糊口而不得不做的事情,和事业前途没有关系。但在加拿大情况不同,移民登陆后都把打工当作首选,学电脑的去扛箱子,学哲学的去站柜台,学中文的去涮盘子,比比皆是。劳动没有贵贱之分,社会只有分工不同,在这里已经蔚然成风。见过一个在大学从事微分子研究的博士,现在却在干搬运的活儿,他整天乐呵呵的,说劳动最光荣。
比中国“专制”
这里说的当然不是意识形态。但在一些小事情上却要严苛得多。例如,大声喧哗,在加拿大就不能太放肆,不然就要遭到白眼。喝酒抽烟的地方严格规定,不能随便乱来,在公共场所喝酒则是违反法律的。在中国的家庭责打孩子现象很普遍,所谓“棍棒之下出孝子”,但在温哥华却没那么自由,一旦被告发就会“吃官司”。听说一个女士,因为打了8岁的儿子,被邻居告发后孩子被警察局领走,搞得悔不当初。
一党独大受“拥戴”
大温各市的议会选举,催生出各市议会“一党独大”泛滥的格局。除了温哥华市议会持续“独大”之外,最让人不解的是,本拿比市民协会二度“全垒打”和素里优先团队“大满贯”,未来几年这两个市的议会开会之后,如果要接着开党部会议,基本都不用换人。如此政治生态,着实令习惯被一个党领导着的大陆移民连呼看不懂。
其实,一党独大和一党独裁是完全不同的政治概念,首先,一党独大只是一种特殊政治生态,是民主体制下的产物,是某一政党通过民主选举制度胜出并实现相对长期执政的情形。而一党独裁则是威权体制下的寄生物,是在漠视民意下,执政党的强权统治。其次,一党独大曾经是许多民主国家的常态,诸如日本、韩国、印度、意大利等,但这是动态过程,受民意的最后支配。第三,虽然一党独大与一党独裁看上去长得比较像,但两者截然不同。
不过,有观察者认为,大温的这种“一党独大”政治生态确实给人以很多想象空间,看来只要民众愿意,一个政党如要实现长期“统治”即便到了21世纪还是有空间的,问题是你采取什么方法。如果你把“一党独大”的过程干民主了、干文明了,老百姓怎么能不接受呢?所谓人心思变是相对的,绝大多数百姓对政治不感兴趣,除非政治老来欺负他们。
“教授”不如“老手”
在温哥华“蓝领”比“白领”工资高几乎比比皆是。这里缺的不是教授,而是身怀绝技的专业技术“老手”,在温哥华白领多属于商业服务业,蓝领多属于制造业,工资差距并不太明显。例如属于蓝领的电工,每小时工资一般都是二三十元,高的甚至到四五十元;管道工、电焊工、建筑工等工种的工资也都不低。而属于白领的银行一般职员、律师文书、公司文员等每小时工资也不过是十几二十几元,有的甚至不到十元。有个山东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现在在温哥华一家中文学校教书,每小时只有16元,而他的一个堂弟在北温为电影摄制组负责木工装置,每小时25元。就连他打小就一直觉得“死不要好”的外甥,现在在列治文的中餐馆当“小厨”,每月工资也比他多1000元。一开始,教授气得大骂这是“分配不公”,严重地对知识的蔑视,后来气顺下来,发现这里面包涵着社会公平问题,这正是合理和积极的一面。
城市优美服务业落后
首先,温哥华的城市交通不如大陆。在温哥华,出租车少得可怜,贵得出奇。如果你去了一趟某地,回来时就傻眼了,因为你根本约不到出租车。出租车起价为10加元,之后每公里约2加元,坐一趟出租车,跳字跳得你心惊肉跳,几分钟内,相当于人民币一百元,甚至二三百元的出租车费就出去了,让你再也不敢轻易打车。所以,连加拿大人自己也不敢打车。其他如理发、修理、租赁等服务业相对也比较弱。让人称奇的是,在大陆几乎已经快销声匿迹的录像带出租业,居然还能在一些中文书店找到踪影,这足以证明文化消费的落后。
西方也兴官僚主义
其实,办理移民的时候不少人就已经感受了些许加拿大式的官僚主义,比如办事拖沓,没有效率,文牍主义等。到了温哥华,由于不少政府的工作都是通过网络、邮件和传真来完成,在这中间,难免会产生一些误差或拖延。至于办签证、办执照等方面,总是需要用很大的耐心来等候。这些情况和原来想象中的距离还是比较大的,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西方的官僚主义还是有他合理的一面,其中也有不徇私情、秉公办事、减少环节等积极的一面,和专制社会中的制度性官僚主义有很大的差异。
想进“天堂”先得“受伤”
很多人对加拿大的了解,常常是通过中介公司天花乱坠的描述,以及手头很少的几张北美风光照片。大海、草地,一切诗情画意;安居、富足、福利,一派宁静安逸。其实,除了少数条件特别优越的投资移民,绝大部分人一踏上这片土地,便要开始面对一连串的考验,学习、就业、住房,往往到处碰壁,搞得人自尊心严重受伤,基本上没有5年都翻不了身,到了5年能翻身的就算很幸运。现在列治文从事鱼类进出口生意的张先生,几乎每个人都带着原来的错觉来到这里,现实的落差一定比原来想象的更残酷。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堪的记忆,这是宝贵的财富,也是几代移民共同的经历。不过,移民们永远相信: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英雄无用武之地
在加拿大越是自认的“精英”就越难混出个人样。从事高精尖技术的专家或原来在中国享有一官半职的“成功人士”,到这里会非常失落。前者海外学历不被认可,本地经验又欠缺,找工作常常只能委曲求全。后者因为养尊处优,心气官气甚高,与当地气氛格格不入,只能整天在垂头丧气中感受度日如年的滋味。曾经在列治文见到过一位曾在大陆省会城市任处级职务党务干部,他对目前的状况非常忿忿然,大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味道。不过,绝大部分专业人士来加前是做好“从零开始”的思想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