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8日,据媒体报道,拥有香港上市公司恒隆集团和恒隆地产的陈启宗、陈乐宗兄弟,通过家族基金“晨兴基金会”,向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捐赠3.5亿美元(约27亿港元),创下哈佛378年校史上金额最大的单笔捐款。
3.5亿美元的巨资,加上“香港富豪”的背景,使得这条新闻成为许多国人关注的焦点,恒隆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其巨额资产又是如何积累起来的?综合各方信息和媒体报道,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低调的富豪公司在行业中的起伏发展历程。
起步——与港府的换地交易

恒隆创始人陈曾熙(资料图)
恒隆创办于1960年,创办人是陈曾熙及其弟陈曾焘,早年留学日本的陈曾熙在回港后曾在永隆银行任职,担任外汇、楼宇按揭业务,认识到香港地产业的潜力,因而于50年代初开始与友人合伙创办公司,涉足地产业。
1960年,陈氏兄弟自立门户创办恒隆地产公司,初期在香港九龙太子道一带发展了不少住宅楼宇。60年代初,港府需要恒隆拥有的九龙荔枝园后面的一个山头兴建医院,于是以何文田山与恒隆交换,这次换地交易成为了恒隆的一个起步。后来恒隆在何文田发展起住宅楼宇,奠定了其在地产业发展的基础。
1972年10月21日,恒隆在香港上市,集资逾2亿元,此时的恒隆已经拥有5个发展地盘,另有6个已建成或正在建的收租物业,初具规模。
上世纪70年代,在港府大规模兴建地铁的大背景下,恒隆很快成为当时在地铁沿线盖物业的最有经验的开发商。80年代初,以恒隆为首的财团曾连夺港岛地铁沿线9个地铁站上盖物业的发展权,恒隆因此声名大噪。
重创——1982年香港地产崩溃

然而,彼时的香港,房地产价格涨幅已经远高于城市平均物价涨幅,地产价值被严重高估。1982年底,香港地产崩溃,恒隆被迫放弃金钟二段的发展权,其他地铁站上盖发展权亦被迫押后。这使得恒隆备受打击,股价一度跌至低点。
此后,随着地产市场的复苏,恒隆并未中断与地产公司的合作,而是着手修订计划,将地铁沿线各站上盖从原来的商业用途修改为住宅用途,并减低补地价金。这一时期恒隆的投资策略趋于保守,待1985年地产市道逐渐回升后,便迫不及待地将地铁沿线发展物业出售,土地储备水平也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1986年,陈曾熙去世,陈启宗叔叔陈曾焘主理恒隆,直到1991年,陈启宗接任董事长一职,登上恒隆的舞台。
转折——投资内地地产

1991年对于恒隆来说或许是一个转折点。陈启宗接手恒隆后,预见到了内地经济高速增长将带来发展的黄金机会,大力开展内地拓展策略,开始集中在“人口庞大城市的 最佳地段”发展商业地产项目,与1992年率先进军上海。另一方面,在香港于1990年代补充土地储备,购入投资物业,为日后扩展巩固实力。
凭借多年在香港的管理经验,恒隆地产先是在上海打造了两个地标式物业——恒隆广场及港汇恒隆广场,这两项物业所产生的税收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商业物业之冠,奠定了恒隆在顶级写字楼以及商用物业开发的霸主地位。
此后,恒隆又在其它经济活跃的城市最优地段购置大型地块,与顶尖的建筑师行合作,打造出多个世界级商业综合项目,并集中发展购物商场,以及提供卓越的管理服务。这些地产项目遍及沈阳、济南、无锡、天津及大连,全部均以“恒隆广场”命名。
巩固——安稳渡过亚洲金融危机

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资料图)
投资内地成为了陈启宗接手恒隆之后所作出的最为重要的决定之一。另一个,则是安稳地渡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全面来袭前,正当许多地产商还在高价囤积土地之时,陈启宗没有买进一块土地,甚至还卖出了一块土地,套现二十亿港元,保证了危机之后企业能有大量现金流。金融危机过后,许多地产商资金链断裂、楼市价格一落再落。此时陈启宗又适时出击,在几乎没有人看好行业前景之时开始收购土地项目,一买一卖间,再次成就了一个商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