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明星住豪宅 把父母送养老院 指责声一片
在看到《姐姐当家》之前,我原本以为这会是那种女明星炫耀豪宅、忙于事业的老一套,可没想到第一期就把我紧紧地吸引在弹幕里了。
王琳把她的父母送到养老院已经有七年了,不过她自己却住着很宽敞的大别墅,这样的剧情比写好的剧本还要让人感到意外。
更厉害的是,这个节目根本就没有打算去遮掩,直接就把“亲情裂痕”给摆到明面上来了:彼此之间脸色冷漠、不说话,那尴尬的氛围好像都能从地上抠出个洞来,反而让这档真人秀第一次有了“真实的人”的那种味道。
别墅与养老院,亲情裂痕摆上台面
节目里最让人犯堵的是,镜头扫过养老院的餐桌,三个人和拼桌的陌生人一般,只有勺子碰碗的叮当声在空气中响起。
弹幕飘过“她咋不笑”,这句可我根本笑不出来,那时我忽然就明白了,不是所有血缘关系都会自然而然地亲近起来。
很多人骂王琳“有钱住别墅却让爸妈住养老院”,可我看到她转身离开时肩膀抖了一下,那像是憋了三十年的委屈终于找到了出口。
原来愧疚和愤怒可以同时存在,就像冰和火塞进同一个心脏。
骂声背后,是愧疚与愤怒的交织
很多人指责她“有钱却不一起居住”,不过镜头掠过养老院房间:两居室有独立的厨房与卫生间,还有24小时陪护,阳光使地板明亮,价格大概一年六位数起。
王琳没让父母流落街头,或许王琳正在用钱财划分界限:我给予你们我所能给予的最好物质,但别触碰我的情感领域,那里早已封闭。
制作组可不跟你说,王琳5岁时才头一回见到她爸,那会儿她站在外婆边上,眼神怯生生地瞅着镜头外那俩“陌生人儿”。
这般细节比啥煽情的背景音乐都顶用,直接就说明了为啥她现在能用“我不清楚”这四字回她父母对外孙的所有问询。
原来缺席不是空白,而是钝器,天天这么划那么一下。
童年的缺席,成了难以愈合的疤
有人质疑节目消费原生家庭,我倒觉得它把“父母皆凡人”摆到阳光下。
科研妈妈、地质爸爸,听起来光鲜,可他们把实验室和山川排在女儿前面,等想回头时,王琳已经学会把“我需要你们”翻译成“我没事”。
这不是谁的错,是时机错位的一生。
节目里最奸诈的是将“孤单”包装成流量密码,王琳在国外留学的儿子一周才联系她一次,弹幕随即就刷“因果循环”。
不过我们都没察觉,她给儿子发的是“在不在”,给父母夹菜时说的是“多吃点”,两种关怀采用了全然不同的语言方式。
从王琳身上,照见我们自己的困境
我忽然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真相:我们这一代人总是习惯用物质去弥补情感上的缺失。
举个例子,我的同事每个月都会给父母汇款,与此同时在家庭群里发送“正在忙”的表情包;我们以为转账可以替代陪伴,实际上不过是把愧疚转化成了冰冷的数字而已。
有人拿《我家那闺女》里傅园慧爸妈全天照料来对比,称“瞧瞧人家”,我便想问,能相比吗?
傅爸傅妈自始便生活在爱之中,而王琳爸妈却将实验室与地质锤当作育儿工具,起跑点不同,却要求终点线用同样的姿态冲,这并不恰当。
最有意思的是,王琳说定期去看望已经是她能做到的最大程度了,她父母居然也答应了。
这种心照不宣就好像是一个默默的契约:大家都别超出界限,维持着表面的和睦,总归比闹得翻脸要好。
这让我重新思考“孝顺”这个词,它从来就不是单选题。
有的人选择天天在一起把爱消磨,有的人选择保持距离把恨凝固,王琳选了最昂贵的冷冻柜,我们没资格给她按解冻键。
节目播出后有个热搜说“给父母最好的爱是陪伴”,但没人问王琳:如果童年重来一次,你愿不愿意用现在的别墅换他们当年一个拥抱?
这个问题像回旋镖,扎在她身上也扎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手机里有一个分组,名字是“家人”,聊天记录停留在三个月前的已接收状态。
看完这一期节目,我忽然很想跟妈妈说:今晚要不要视频?
打好了字,又删掉改成:给你买的按摩仪到货了。
原来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王琳的故事,只不过我们没有她那么高的片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