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当导演了 艺谋道明跑龙套 明星扎堆酷似赶集…
章子怡第一次当导演,7 万人打出 7.0
10 月国庆档,有一老房客。
一住就是三年。
它的名字叫," 我和我的 " 系列。
2019 年,《我和我的祖国》问世。
票房 31.7 亿,冲进 2019 年全年票房第 4 名。
2020 年,《我和我的家乡》继续攻擂。
票房 28.29 亿,升至 2020 年全年票房第 2 名。
正所谓,流水的国庆档,铁打的 " 我和我的 "。
2021 年,系列第三部《我和我的父辈》接班。
仰仗系列口碑效应、以及天时地利的档期,票房成绩自然不会差。
所以,从 2020 年底立项开始,它的目标非常明确——
抢占国庆档。
备案公示查询
未曾想,它半路被一个程咬金截胡了。
原定档 8 月 12 日的《长津湖》受疫情影响,推迟到 10 月。
这部网传制作费超 10 亿的商业大片,来势汹汹。
无论票房成绩还是排片量,《我和我的父辈》被它全面碾压。
《我和我的父辈》,5 天才敲开 6 亿大关;《长津湖》则一口作气,单日破 10 个纪录,5 天破 16 亿。
口碑方面,评分逐渐拉开差距。
《我和我的父辈》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不开分。
终于 ...
在上映第 4 天,评分揭晓:
7 万人打出 7.0 分。
与《长津湖》的 7.6 相比,这个分数客观合理吗?
《我和我的父辈》
2021.9.30
>>>> 变与不变
" 我和我的 " 系列,已经形成品牌效应。
《我和我的父辈》延续前两部的传统,继续使用全明星阵容。
全明星阵容,是共赢局面。
对于演员,出演这部戏,如同上春晚。
露面就是长脸,出现就是人气和咖位的证明。
对于电影自身,大明星有票房号召力。
这种航母级明星阵容,一投放电影市场,就拥有其他商业片无法比拟的优势。
部分参演明星
相比前两部,《我和我的父辈》演员阵容依旧强。
明星云集,酷似赶集。
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领衔,吴磊、黄轩、彭昱畅、宋佳、陶虹、张雨绮、马丽、张小斐等 50 多位知名演员参演。
客串嘉宾也挺令人意外。
海清、陈道明演小辈。
反倒叫章子怡一声妈妈。
张艺谋摇身一变,成电视台台长。
一档节目上不上,他说了算,再不用看脸色了。
《我和我的父辈》也有了一些变化。
《我和我的祖国》,陈凯歌、徐峥、宁浩 、文牧野等 7 位导演,7 个故事。
《我和我的家乡》,宁浩、徐峥、陈思诚等 7 位导演,5 个故事。
这一次,它邀请了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 4 位导演,编写 4 个故事。
直观看,不难发现。
导演阵容变了,人数少了,故事数量也缩减了。
此外,除了徐峥,吴京、章子怡、沈腾是导演阵容的新鲜血液。
甚至,章子怡、沈腾还都是新手,从来没导过电影。
这种冒险,实属罕见。
>>>> 情感优势
以家国情怀致胜,有泪有笑,观众就容易被取悦、被感动。
什么视听语言、叙事技巧,一切评价电影的基本标准,通通失灵了。
" 我们用真挚浓郁的情感,向我们的父母一辈献上深深的敬意。"
《我和我的父辈》的导演们,深谙此道。
整部电影由《乘风》《诗》《鸭先知》《少年行》四个故事组成。
分别挑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 4 个时期,借助 " 小家与大家、个人与集体 " 的视角,讲述时代的变迁,表现父辈的奋斗与传承。
父辈的荣耀,后辈仍需坚守与传承。
这也正如主题曲《如愿》所唱,
" 如果说,你曾苦过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 "。
4 位导演,4 种不同风格。
吴京执导的《乘风》,激昂热血。
取材自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骑兵团,讲述骑兵团为保护群众撤离,誓死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人可以牺牲,红旗不能倒下。
吴京重现了《战狼》一人撑旗的经典名场面。
战斗场面,特效出彩。
尤其是马匹,各种断腿,惨烈得很。
再配上满满的配乐,情感被顶到沸腾,差点烧开了。
" 你怕我怕死吗?"
" 我怕你不怕死!"
为了保护群众,冀中骑兵团团长马仁兴以大局为重,牺牲儿子马乘风。
这段父子情,令不少观众泪目。
《诗》,有章子怡的女性细腻。
它以我国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 东方红一号 " 为背景。
从一个普通航天家庭出发,讲述航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黄轩饰演的父亲,是一名火箭工程师。
为了保守工作秘密,他告诉孩子,自己是一名诗人,专门在天上写诗。
章子怡饰演的母亲,是一名火药雕刻师。
丈夫牺牲后,她继续圆这个诗意的谎言。
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
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
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
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
平凡的渺小是宇宙的开始
我的孩子
是让平凡的我们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这首诗,是短片的核心意象,起到题眼的作用。
娓娓道来的那一刻,观众的双眼如大坝泄洪,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抽泣声四起,我在座位上听得真真的。
《鸭先知》,透着 " 上海小市民 " 徐峥的温情风趣。
徐峥,韦斯 · 安德森附体。
强迫症的对称构图、水平运镜,效仿得有模有样。
电影节奏,轻松欢乐。
刻画出风趣幽默的父亲,还原生动有趣的弄堂生活,点题 " 勇敢做第一只鸭子 " 的改革冒险精神。
《少年行》,含腾量高。
借助一个 " 机器人穿越过去,和小男孩组建临时父子 " 的潦草科幻外壳,主打沈腾的搞笑耍宝。
它延续《我和我的家乡》里《神笔马亮》的风格,依旧是开心麻花味。
" 前市二级运动员 ",变成 " 前世是二级运动员 "。
这种谐音梗,应该给编剧扣钱吧。
这谐音梗,预告里木有,用沈腾另一个笑点代替吧
整体来看,《我和我的父辈》依旧是拼贴式的。
短片数量缩水、时长近乎 2 小时。
按理说,4 个短片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情绪铺垫。
但,许多时候,它是一个情绪段落接着另一个情绪段落。
专攻情绪,却忘记了剧本结构。
相比之下,《诗》《鸭先知》好一点,没有过多陷入情绪的漩涡。
一个得益于章子怡的女性细腻情感,另一个得益于徐峥对此类故事的轻车熟路。
其他两部,难一言以蔽之,暂且不予置评。
>>>> 拼盘电影何去何从
从创作角度来讲,《我和我的父辈》是一部拼盘电影。
什么是拼盘电影?
高情商:故事群的叙事模式。
低情商:短片合集而已。
这种创作方式是舶来品,常用于艺术影展开幕电影。
《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
邀请活跃国际影坛的文艺片导演,用个人风格去解读时间的含义。
《十分钟年华老去》之陈凯歌《百花深处》
《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受邀导演做多重任务。
首先,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你愿意参与拍摄此片;为什么你要拍电影;电影是否会消亡?
其次,用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摄影机,拍摄一段 52 秒钟的短片。
《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之张艺谋
以《巴黎,我爱你》《纽约,我爱你》为代表 " 爱情城市 " 系列电影。
邀请导演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给一座城市写一首情诗。
巴黎、纽约、里约 ... 一座座来写。
据说有上海,但都等 10 多年了,还是没动静。
《纽约,我爱你》之姜文
由此可见,拼盘电影是一份命题作业,导演所发挥空间的并不大。
当然,它也有自己的优势。
例如,创作快、立项快、拍摄周期短 …
这些优势让其在内地市场受到资本的青睐。
从《命运呼叫转移》《宠爱》等都市爱情领域,逐渐往主旋律蔓延。
尤其是《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的票房大爆,让许多制片公司眼红。
一年之内,同类电影不断被立项,表现出泛滥之势。
拼导演、拼明星、拼手速,只要一切够快,稳赚不赔。
渐渐地,拼盘电影只剩下 " 拼 " 字了。
不拼电影内核,只拼人气和流量。
今年,原本定档 5 月 1 日的抗疫拼盘电影《世间有她》,撤档之后,没了下文。
《勇敢的你》《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等同题材拼盘,迟迟没有宣发。
于是,谣言甚嚣尘上。
传得最多的是," 有关部门已经禁止所有拼盘电影的立项。"
任何一种创作,都不能抱着投机取巧地心态去跟风。
《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它的成功,其他拼盘电影是模仿不来的。
只可惜,资本不乐于总结规律和教训,只想一味照搬和模仿赚快钱。
到头来。
拼盘电影被掏空,观众审美疲劳,资本再也无法攫取利益。
拼盘电影,还有很多 ...
细水,才能长流。
取卵,切不可杀鸡。
是时候给拼盘电影降降火了。
至于," 我和我的 " 系列会不会有下一部,诸如《我和我的母亲》《我和我的祖辈》…
我们就等下一个国庆档,再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