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看74歲病人 腦退化長者悲歌
本報記者張文慈報道
華語服務少 床位極不足
卑詩列治文市一位74歲華裔阿茲海默症患者,幾年來都由65歲妻子照顧,輪候逾兩年,才等到一個遠在三角洲市的長期護理床位。據本報瞭解,腦退化症患者想入住溫市華語護理院,難若登天;有團體指,卑詩長期護理床位嚴重不足,輪候時間過長,省府應設法解決,以免患者及家人更受折騰。
在卑詩阿茲海默協會(Alzheimer Society BC)華人資源中心教育主任林黎彩鈴安排下,患者司徒先生的妻子日前接受《星島日報》記者電話專訪。她表示,6年前即司徒先生68歲時,確診患上阿茲海默症,如今已是重度患者,生活上無法自理;他最近剛入住護理院,接受專人全天候照顧。可是入住地點遠離原本家居城市,年邁妻子終日奔走於途。
住院月費達5千元 愛妻每天送中餐
司徒太太說,這幾年來她一直親自照顧丈夫;司徒先生最初不時外出迷路,令她神經衰弱常失眠。近兩年,丈夫更是大小便失禁、關節無法彎曲,加上體重140多磅,令她根本照顧不來:「先生的大小便失禁時,我想幫他翻個身、換洗都沒力氣。」
她說,雖然丈夫懂英文,但他喜歡中式飲食,因此一直希望入住專責照顧這類病者的溫市李國賢護理安老院。無奈輪候者極多,就退而求其次,申請入住列治文的長期護理安老院,沒想到同樣一位難求。直到兩個月前,溫哥華沿岸衛生局(簡稱VCH)購入三角洲安老院Delta View Habilitation Centre的6個床位,司徒先生獲通知可搬進該中心。
司徒太太說:「幸好我懂得開車,每天為先生送中式午餐,否則不會同意他入住三角洲安老院。」該安老院月費高達5,000元,即使有些省府補貼,司徒太太每月還要自付1,400多元,負擔不輕。她說:「好在兩個已成家兒子答應分擔,否則我實在吃不消。」
據滿地可銀行(BMO)一份調查報告,因政府醫療護理和退休養老計劃資金不足,每10個加拿大人中,就有7人須自掏腰包,為家中長者護理服務埋單。
華埠李國賢護理院 須輪候兩三年
李國賢護理安老院院長蔡梁潔明向《星島日報》記者證實,目前沒有空置床位,輪候時間需兩三年。她說:「很多華裔患者語言能力退化,如果又不懂英語,就將面對雙重困難。省府應該增加中文長者護理院床位。」
蔡梁潔明說,對長者而言,最理想情況是接受家居護理服務,如果實在有需要,才轉送護理院。據瞭解,卑詩長者可向省府申請支付高達每周28小時的護理津貼,但審批極嚴格。
林黎彩鈴透露,因護理院床位不足,有病患被家人以其他緊急疾病為由,直接送去醫院看急診,但這並非護理患者好地方。兩年前,患阿茲海默症的前本拿比市議員伊文斯(Douglas Evans)散步時走失,後送往本拿比醫院(Burnaby Hospital),卻在住院期間健康惡化。她的女兒批評卑詩護理資源匱乏,希望省府學習荷蘭經驗(詳另文)。
加拿大公共衛生局(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指, 2008年加國腦退化症病患約40萬人,料30年後逾100萬人,等於由每5分鐘新增一病例,加速至每2分鐘就多出一病例。面對該症患者孔急需要,增加護理資源實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