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洒铁路》揭华工辛酸 将出中文版
华裔学者周蔡小珊(Lily Siewsan Chow)的新书出炉,重新审视华工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历史,并以更为人性化的的手法,展现华工的切身经历。新书又挑战既定看法,指出华工并不是任人摆布的「猪仔」,很多华工其实希望返回「唐山」,只是承包商没有履行合约,让很多人有家归不得。明报记者陈志强
《血汗洒铁路――华工建筑太平洋铁路史1880-1885》(Blood and Sweat over the Railway Tracks-Chinese Labourers Constructing the Canadian Pacific Railway 1880-1885)的作者周蔡小珊,在省府维多利亚接受本报长途电话采访,并申述她写这本书的宗旨:是希望让普罗大众,特别是非华裔,更加容易感受到当年华裔修筑铁路的个人经历。该书并挑战大众对该段历史的一些成见,希望激发更多探讨。
当年太平洋铁路西段修建完毕,大量华工留下,并涌入维多利亚及温哥华等市,激发起卑诗省的排华情绪,为日后的人头税以至排华法等歧视性措施埋下伏线。一直以来,这些华工被认为在铁路建成后,想方设法留在加拿大,不愿回家。
华工缺路费非故意留加
但周蔡小珊所作的研究显示,不少华工亲属忆述,承包公司当年曾经承诺,铁路完成后会出资让这些华工返回家乡,但最后没有兑现这一承诺。一直有传言指当年华工的承包商由于亏本,无力负担华工返回家乡的路费。但周蔡小珊认为就算是这样,也算是「违约」行为。
周蔡小珊苦苦追寻,可是一直未能够找到合约原本,最后曾经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查询。太平洋铁路没有否认相关文件的存在,但却拒绝交出,说这是公司内部营运的文件。周蔡小珊说这是她撰写这本书所遇到的一项遗憾之事。
根据当年英文报章的描述,这些没有返回家乡的华工在铁路建成后生活无着落。部分人流离失所,寄居荒野,一些华工被逼偷东西吃,甚至吃猫吃狗。这些报道可能是夸张失实的「渲染」,煽动反华情绪,但也可能真实反映出铁路建成后华工的困境。他们丧失收入后生活拮据,也间接引证了这一说法,即华工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并不是要强行留在加拿大,只是承包商没有提供回家路费,不得不滞留加拿大。周蔡小珊指出,华人很重视家庭,很多华工不愿抛下家庭在外漂泊。
周蔡小珊又说,假若华工当年不是得到原住民的接济收留,给他们田地耕种,根本难以维生。
周蔡小珊另一个要挑战的既定成见是:华工当年都是一些文盲,毫无见识,是任人摆布的「猪仔」。她强调,这些华工虽然不懂英文,但不一定是文盲。她在书中特别引用一些华工的家书以及诗词,以及在劳动时唱的歌谣,将这些铁路华工较为人性的一面展现给读者。
招募广告欺骗华工
周蔡小珊的书中包含了当年到广东招募华工的招工广告,将到美洲打工的条件说得天花乱坠,包括形容在美洲会受到当地人的欢迎;那边有很多华人,不愁没有同乡;又可以赚很多钱,就是拜中国的神佛也没有问题等。
周蔡小珊认为,当年的招工广告存在欺骗成分。铁路承建商很精明,聘用华人公司招募,博取华工的信任,以为自己人不会欺骗自己人。但来到加拿大后,才知道工资抵不过开支。华工无论如何节俭接济家乡亲人,仍显得十分困难。
而书中也反映出一件事实,当年华工在受到亏待时,也会作出反抗,比如承诺的米粮不够数时也懂抗争,但一般采取较为礼貌克制的方式。
周蔡小珊又透露,该书将会由广东省江门市的「五邑大学」翻译成中文,预计年底可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