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彼得案 揭露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
近日因发生在纽约的一起华裔警察误杀非裔青年的案件,整个美国乃至全北美的华裔社团都群情激奋。种族问题在美国大选期间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 ,与以往不同,这次的当事人双方均属少数族裔,由于此前美国曾发生了数宗轰动一时的白人警察误杀黑人案,而这些白人警察几乎无一被定罪,因而不少华裔民众认为,这一判决其实是让梁彼得做了“替罪羊”,用一名亚裔警察的定罪来平息美国社会对黑白警民冲突的愤怒和不满。
目前群情激奋的华人团体不仅在白宫网站发起了几次请愿签名、希望政府能介入,还计划本周六在全美几十个城市统一进行游行示威活动。但法律专家称,由于美国司法独立,法官处理案件一般是不会让自己受到外界舆论或者控辩双方情绪影响的。
案情始末
2014年11月20日晚间,梁彼得在纽约东部布鲁克林一座公租房内与一名同事执勤巡逻时受噪音惊吓,在灯光全无情况下慌乱中朝楼梯间开了一枪,子弹从一面水泥墙反弹,正好击中开门出来的28岁非裔男子格利(Akai Gurley)胸部,致其丧命。梁彼得被控多项罪名,包括过失杀人、二级攻击、二级疏忽致险、刑事疏忽杀人和渎职。
2月11日晚,陪审团在经过近17个小时的审议后,最终做出梁彼得五项控罪全部成立的裁决。这一裁决引发纽约乃至全美华人社区的强烈反应,很多华人社区认为,梁彼得的案子没有得到公正审判,作为一名亚裔,梁成了美国警察与非裔美国人冲突的替罪羊。纽约时报2月17日的报道说,梁彼得被判罪名成立一事“触动了在纽约亚裔群体中长期存在的一种不满情绪,他们将此次发生的事件看作一个无力反抗的边缘社群被恶劣对待的又一个例子。”
是否得到公正对待?
梁彼得被判定有罪的两项罪名中,第一项是二级误杀罪。纽约刑事法典对二级误杀罪的一个定义是:“其鲁莽(reckless)行为致他人死亡”,并将二级误杀罪定为C级重罪。
梁彼得的律师在他被判定有罪后,立刻对其行为能否被判为“不计后果地鲁莽杀人”提出了质疑。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报道说,梁彼得的辩护律师 Robert Brown和Rae Koshetz本月12日在曼哈顿唐人街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对梁彼得被判有罪感到很震惊。Brown说,我无法想象陪审团居然认定彼得的行为是“不计后果地鲁莽杀人”。
Brown和Koshetz在庭审中也为其辩护说,在梁彼得的枪走火后,他处于“震惊的状态”,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枪打中了人,他曾数次试图通过无线对讲报告枪击的事情,但均未能完成。
而检控官的描述与辩护律师的说法却有所不同,检控官向陪审团表示,梁彼得鲁莽地拔枪、并毫无缘由地开火,这一行为就违反了关键的生死训练原则,之后还不顾躺在一边奄奄一息的格雷,和搭档就是否向上级报告走火一事发生争执。
据陪审团一位成员称,梁彼得的错误就在于他把手指放在扳机上,“如果你把手指放在扳机上,你当然要准备射击了”。
但梁彼得在作证时说,当他把枪掏出来的时候,他的手指并没有在扳机上,而是放在枪的一侧。并说在他用肩膀推开门的时候,在左侧听到了短促的响声,让他吓了一跳,随后他的枪就走火了。
美国中文报纸《侨报》援引纽约警察局前局长、资深华裔律师莫虎的话说,检控官认为梁彼得手指是放在扳机上的、从而导致子弹射出,因此是“鲁莽”行为,但即使他扣动了扳机,也没问题,因为他吓坏了,你怎么能说鲁莽呢,只能说他的性格不适合做警察,但这构不成刑事罪。
华裔社区震怒
从梁彼得被陪审团判定有罪,到220全美挺梁大示威,在短短一周时间里,全美各地华人团结一致,从自发募捐筹款到白宫10万人请愿,多方动员,群起激愤,终于迎来了本周六全美40多座城市发起的挺梁抗议示威活动!
美国华社周六在全美各地声援被裁定二级误杀罪名成立的华裔警官梁彼得,发起各种大游行活动。有大温民众自发前往美国华州西雅图市(Seattle)声援。参加者Monika说:“梁彼得案裁决令人感到疑虑,华裔族群不应逆来顺受,决定发声,而加美两国的历史背景相似,很多事都会产生共鸣,因此我与10多位友人南下声援,也是为了避免同样案件发生在加拿大,确保每个人得到法律公平对待。
纽约侨报现场记者发回报道,目前布碌仑卡德曼广场公园(Cadman Plaza Park)人声鼎沸,人头攒动!来自纽约市五大区和长岛地区的广大华人已集结在示威现场,高举示威标语,向主流社会发声,呼唤司法公正,还梁警官一个合理公平的审判结果。
包括国会众议员孟昭文、纽约州参议员寇顿、纽约州众议员金兑锡、纽约市前主计长刘醇逸等在内的众多民选官员和社区人士加入示威队伍,声援梁彼得。
梁彼得母亲也在现场讲话,感谢广大同胞对梁彼得的支持与帮助,呼吁华人团结起来,寻求司法公正。
种族问题孰对孰错?
火种,都是种族歧视,但没法抱团取暖。而且,社会情绪往往都更偏向于死者,而不是执法人员。在律师都找不到重大法律纰漏的情况下,即便再大的抗议活动,很难达到可以直接改变结果的结果。梁彼得案中所隐含的种族歧视问题,只能变成一种说不出的痛。
但是,单纯就行动是否能改变案件结果来评判街头抗议的价值,有失偏颇。华人在美国社会遭遇的各种歧视,形形色色,不止在于歧视性执法。世代的累积,已经形成了心理学的积累效应。所以,此案已经变成了华裔群体表达群体平权诉求的一个窗口。
近年来,由于收入分配问题,美国社会的整个氛围也出现了不小的变化——权利意识增强,民粹意识增强,示威游行等“体制外”政治表达事件高发。华人本案此举,也属于顺“潮流”而动。政治竞争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单纯依靠被动的司法裁决和判罚,平等也会变成一种稀缺品,禁不起零和游戏的把玩。
抗议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不能完全用理性的尺度去衡量和评判。对于种族歧视而言,如果任由其成长为一种不知不觉的下意识习惯,任何理性的方法都难以达到纠偏的结果。华人群体组织抗议,通过否定性政治参与,来对不平等说“不”,也是一种在政治上从蒙昧冷漠到积极成熟的过程。
抗议中保持尺度,不让抗议转化为街头暴力,就谈不上滥用美国宪法所赋予的平等保护原则。透过抗议行动,至少可以宣泄一下积压的怒火,让美国社会不再一味回避种族歧视这道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