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4 08:13 来源:Vansky
联邦大选已经开打,全国选民在未来七十多天里须决定:是否要把执政保守党赶落台,让另一个政党当家,亦即换人做做看,期望「搞搞新意思」,进而改善本国愈趋不妙的经济局面。民众最关心的重大议题,恐怕也不脱离加拿大可如何「增值」以提高竞争力,让这个全球国土第二大的国家,真正实现「达己达人」理想。
当然,选举工程也不能纯粹靠经济议题推动,只是财经金融方面的表现,往往可定执政党生死。看看上世纪90年代美国总统选举经验,当时候选人克林顿以提振经济政纲,漂亮地赢得入主白宫,而且连任。放诸今天加拿大面对国际油价低迷、资源行业疲乏以及加元弱势局面,如果真要决定交棒予另一政党上台,无论新当权的是自由党还是新民主党,能否短期内扭转宏观经济的「外力」因素,例如油价续挫引发的连锁效应,实在成疑。
借希腊吓唬选民勿轻易换党
众所周知,加拿大极度仰赖能源及资源产品出口,在遇到例如原油价格滑落这类「不可抗力」的经济因素冲击,难免首当其冲;本届联邦大选碰上国际能源业低潮,选民现要决定,通过10月的大选交由「新手牌」去打理加国未来四年发展方向,是否可为最大多数人谋最大幸福?
联邦保守党党魁哈珀星期日说过,希腊换了政府执政后全国债困「爆煲」,几乎酿成「国不成国」的大危机。他这个譬喻,自是希望提醒加拿大选民勿以为换人可以转出新局面,他的潜台词,其实欲借希腊吓唬选民不要轻举妄动,最好还是「维持现状」。
价值观念的「大执位」
可是,大家都明白,轮流坐庄正是民主政治常态,定期选举也成为检视政客成绩的重要机制,选民除可从经济层面考核,也会在诸如移民政策、国家安全、能源策略、就业数据等范畴作出评估。政客纵使过去说得如何天花乱坠,一到选举拉票期的问责时刻,都面对民众的诘问,以及交代哪些未兑现的承诺。正是这种互动沟通机会,让当权的与赋权的互相总结,民情民意从而运行于阳光底下,可免权柄者卸责敷衍。
不过我认为,这样的一场全国大选,与其说选贤与能,不如说是价值观念的「大执位」。每逢联邦大选年,传统智慧不是经常说「选党不选人」吗?这种取舍原则,基于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终极价值追求目标:要找个稳中求变的政党当家,还是甩掉包袱,让新思维的政党另辟蹊径,联系新世代创造新典范,尽快提升竞争力,使加拿大在互联网年代,跑在西方国家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