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对中国政策的两大鹰派人物─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极可能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国防部副部长卡特(Ashton Carter)更上层楼,出任国防部长,两人都是奥巴马政府“亚洲再平衡”政策的积极倡导者和执行者。奥巴马总统也亲上火线,为“亚洲再平衡”政策辩护,并措辞激烈地抨击中国在南海的强势举动。由于亚投行(AIIB)的博弈美国落败,美国政、学界受空前震撼,更倾向鹰派立场,认为协助中国崛起不符美国利益;奥巴马政府为避免总统大选中成箭靶,近期对华政策可能调整,美中地缘政治竞争也将更激烈。
形容美国鹰派势力抬头,有迹可循。指标性事件之一,是国防部“中国通”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年初出版新书《百年马拉松》(The Hundred-Year Marathon, China’s Secret Strategy to Replace America as the Global Superpower),指中国从1955年毛泽东时代起,就对美国实施“战略欺骗计画”,以穷困、落后形象忽悠美国历届政府,不知不觉对中国施以援手,骗取美国的技术。中国“战略欺骗”最终目的,就是不费一枪一弹,从美国夺取全球政治经济主导权。结论是,华府过去几十年推动向中国提供技术和援助计画,是 “美国历史上最系统化、最重大和最危险的失败”。
尽管这个论点被中国专家极力否认驳斥,在美国却越来越有市场。美国更多对华政策分析人士相信,70年代尼克森总统实施对华“建设性接触”政策,包括后来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支持中国加入全球贸易体系(WTO),原意是打造一个友好、民主的中国,但事实上,却培养一个战略竞争对手。这个对手眼下正挑战美国在西太平洋霸权,有朝一日也许想称霸全球。
鹰派观点抬头,让向来主张与中国接触的美国“知中派”悄悄调整立场。与中共高层关系良好的前财长鲍森(Henry Paulson),最近新书中坦承:“过去相信中国崛起有利于美国的人,现在开始动摇了。”他说,习近平不会等待美国宣布中国为强国,“他说,‘我就是强国’,他会做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强国所做的事,留下自己的印记”。
美国鹰派战略家们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与质疑,主要基于三个判断:一、中美地缘政治冲突不可避免;二、中美不同政体与价值观难以改变;三、中国庞大的国家及人口规模,必然对美国构成威胁。他们认为,尽管奥巴马提出“亚洲再平衡”战略,却因国防预算削减和中东问题分心,并未完全落实,奥巴马立场也摇摆不定。而亚洲国家纷纷倒向美国,并不是因美国给予他们强有力信心,而是中国咄咄逼人做法让他们恐惧。一旦中国改变策略,笼络亚洲周边国家,则美国丧失在亚洲霸权地位是迟早的事。
鹰派人士观点集中反映在美国外交智库“对外关系协会”本月发布的报告《修订美国对中国的大战略》中。报告认为,“北京和华盛顿之间长期处于战略对抗的可能性很高”,建议美国针对中国取代美国称霸亚洲的大战略,实施新的对华“大战略”。美国必须把重点从使中国融入全球经济,转移到抗衡中国的崛起上。
由于报告集中美国数十位对华政策顶尖学者,且在美国总统大选初选启动之际公布,试图影响大选的用意十分明显,共和党、民主党总统参选人都不敢掉以轻心。目前民调领先的民主党参选人希拉里,对中国强硬态度有目共睹,鹰派色彩十足;共和党参选人鲁比欧也不甘落后,除强调美国不能放弃台湾外,还多次砲轰中国。他也频繁批评奥巴马政府和希拉里担任国务卿时,外交政策过于软弱和退缩。
总统大选年强硬对付对手国家,是历次大选常态,但中国和前苏联不同。奥巴马已明显感受到鹰派压力,并积极因应。他日前抨击中国利用“块头和肌肉”,向南海地区国家施压。国防部长卡特宣示,美国“亚洲再平衡”将进入新阶段,一是继续投资开发最新式武器,并重点向亚太地区部署;二是加强美日韩三国安保合作,以新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制衡中国;三是签署排斥中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围堵中国。
世局快速变化,习近平主政后对外扩张影响力,“一带一路”虽也在解决内部经济问题,但牵动地缘战略,有如射出去的箭,亚投行和南海、东海效应如漩涡般扩大发酵。日本首相安倍昨天抵美访问,习近平今秋也将访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挑战严峻,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