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之下污染之担忧 卑大探讨中国污染
卑诗大学中国研究中心30日举办讨论会,根据中国中央电视台前知名主持人柴静的一部纪录片“苍穹之下”(Under the Dome),探讨中国空气污染问题,并提到中国政治环境下的环保之路,认为社交媒体宣传可提高公众对环保的意识。
讨论会由卑诗大学亚洲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齐慕实(Timothy Cheek)主持,主讲人包括卑大人口与公众健康系主任布劳尔(Michael Brauer)、资源、环境及持续发展学院教授坎德利卡(Milind Kandlikar)、政治科学博士生郭莉、亚太政治学硕士生阮洋,有数十位听众参与。
坎德利卡指出,2013年全球四大二氧化碳排放地一年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58%,其中中国占28%、美国占14%、欧洲占19%,印度则有7%。在全球对抗温室效应而努力减排的同时,中国从2012年至2013年还增长了4.2%,印度也上扬5.1%,问题严峻。
坎德利卡、郭莉、布劳尔、阮洋(左起),一同围绕中国空气污染,探讨其背后的政治、环保等议题。(记者倪怡婧/摄影)
数十民众与嘉宾一同讨论空气污染问题。(记者倪怡婧/摄影)
布劳尔强调,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健康问题如同长期吸烟、喝酒一样,引发慢性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中风、肺癌等。2013年中国共有20万人死于肺癌,但人们对于环境污染带来健康危害意识还不高。
对于柴静“苍穹之下”一石激起千层浪,郭莉说,中国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空气问题,但与公众缺乏沟通,公开的信息资料也有限,也使得民众可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而“苍穹之下”提供的信息引发了社会对于当下一个重要议题的关注和探讨,是乐观的现象,或可推动未来环境政策的变革与管理。
她还提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曾表示要加大环保力度,然而地方政府却可能因为要保障地方发展、创造更好GDP等原因,未与中有一致,继续保护这些污染企业,导致中央政策执行面临挑战,而媒体、社交网络的兴起,和一些知名人士的带动,也许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但阮洋指出,虽然柴静的这部纪录片一推出开始就收到广泛关注,然而在不久之后,影片被从各大网站撤下,民众讨论的焦点也从雾霾本身转移到柴静拍摄影片的资金和动机,未能深化对空气污染问题的理解,其真正启到的作用也值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