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期选举后变成跛脚鸭,有舆论认为这令他难以对中国取得甜头。《金融时报》美国首席评论员卢斯(Edward Luce)便分析称,奥巴马2009年首次访华挟着国际声望亦未能取得实质成果,现他在国际上已公认是夕阳总统,更难在中美关系上取得进展。但在上周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举行的研讨会上,美国多名「中国通」却指出,奥巴马不一定处于劣势,因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亦并非如外界所想像般强硬。
奥巴马冀亚洲行彰外交主导权
布鲁金斯研究所在美国中期选举翌日举办了一场研讨会,展望习奥会。据联合通讯社前资深驻华记者蔡特林(Arnold Zeitlin)形容,会议受中期选举阴霾笼罩,但仍不失希望。曾以奥巴马亚洲顾问身分陪他在2010年出访北京的贝德(Jeffrey Bader)在会上坦承,奥巴马目前积弱,今次出访亚洲能否展示自己的外交远见,并显示自己仍主导美国外交政策,对其国际形象至关重要。
与会者谈论的一大议题是中美国际影响力是否此消彼长。虽然习近平掌权后展示强势领袖风范,但布鲁金斯研究所约翰桑顿中心主任李成认为,习不会与奥巴马硬斗。李成指出,习近平地位并不稳固,而且「有不少美国朋友」。
六四后最高压显政府不自信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 (David Shambaugh)则认为,中国经济放缓加上社会趋不稳,习近平选择以「六四事件以来最高压的」手段来回应挑战,「这并非一个有信心的政府表现」。他说﹕「我们要打交道的并非一个稳定国家或安全的政权,而是一个虚弱的国家。」他认为现时的中国是「表面强硬,内里温和」。他指出,中美关系一直兼具合作和竞争的元素,但2009年后竞争变成主导,如何避免两国由竞争发展成敌对是可见将来最大挑战,美国应在两国合作范畴上着墨。
奥巴马访华后将前往缅甸及澳洲。法新社形容,奥巴马此行需要说服国际盟友,他在余下两年任期仍可以驾驭国内事务,尤其要说服亚太区盟友,美国仍可贯彻「亚太再平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便被视为华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关键,但目前进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