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昨日刊登署名评论文章批评佔领运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文中称佔中是「动乱」,并问「香港还有多少家底可供糟蹋?」这是佔中以来,内地官媒首次称佔中是动乱。
1989年4月26日《人民日报》刊出题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的社评,定性学运为「动乱」,触发大量学生聚集天安门广场示威抗议。
刘锐绍:反映中央对形势更担心
时事评论员刘锐绍说,《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文章并非社论,也不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他表示,官媒早前称佔中是「非法行动」,这是从民生出发,但昨日的文章反映中央对目前形势显得更担心,「向更负面角度倾斜」。他认为,只要各方坚持理性和平,不要进一步激化,中央未必会在短期定性佔领是「动乱」。
梅新育在文章称,在此次佔中「动乱」,香港付出的显性经济成本,主要是特区政府为应付「动乱」的开支、香港股市下跌蒸发的市值、餐饮零售旅游行业在黄金周损失的营业收入等,「佔中每拖延一天,这类显性损失就会增加几分。倘若佔中升级,香港为之付出的显性经济成本将会永久性无法挽回」。
文章指外国势力布局数年
作者又称,「佔中动乱背后的美英操盘手们『扳倒中国』的意志足够冷酷、坚定」,布局已数年之久,认为香港「这场斗争必然会经历几次三番的反覆拉锯,而香港遭受的损失将更加巨大」。
王卓祺:23条应立法 对付外国势力
另外,中央政策组顾问王卓祺昨接受dbc数码电台访问,引述亲中传媒称,有前美国情报人员、学民思潮,以及有港大学生会代表出席公民党会议,认为佔中行动有外国势力渗入,本港有需要为《基本法》23条立法,以便有渠道以国家机器像新加坡内政部,以勾结外国势力罪名「拉人」。
人大常委范徐丽泰昨出席电台节目称,佔领区域每日有几十辆车运送物资,不排除行动背后有外国势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