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 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这是百度百科上的三湾改编,也是中国教科书上的三湾改编。书上只会告诉世人经过三湾改编,毛泽东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随后进军井冈上,开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伟业。这是历史,却不是全部的历史。毛泽东曾经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暴烈的行动——红色井冈山上的第一大案就表明了,毛泽东是将他的言行贯彻到底的。

井冈上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图为井冈山博物馆内出售的毛泽东纪念品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中,谈到“秋收起义”后上井冈山的情况时说:“当时换了一个新的司令,后来他也叛变了。”这个“新的司令”,就是“三湾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团长陈浩。
陈浩,湖南祁阳县四岐乡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并参加了共产党,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警卫团的一个营长。因未能赶上“八一”南昌起义,警卫团奉命转而参加九月份举行的“秋收起义”,陈浩也随部队一起参加了。
虽然资料不多,但所有的回忆录都指出当时的情况——陈浩及其他一些黄埔军官对于毛泽东向井冈山进军是不解的。显然,八七会议虽然给中共指明了新的出路,但会上提出的土地革命策略并没有深入人心。
以陈浩与警卫团系统的原工农革命军师长余洒度为首的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们认为应服从当时中共中央的指示,向大城市进军。毛泽东没有想到在思想工作做完后还有人会提出异议,终于,双方矛盾激化到不能行军的地步,毛泽东只能趁部队宿营古城的时候召开扩大的前委会,以统一部队思想。最终,作为中共中央委员、秋收起义前委书记毛泽东的意见占了主导,部队开向了湘赣边界的井冈山。然而,分裂的种子也在此时埋下。
进入井冈山后,毛泽东收服了原在井冈山活动的袁文才、王佐二支农民武装,并入到工农革命军,扩大了工农革命军的力量。对此,余洒度以及一些原黄埔军官,认为袁文才、王佐部是山中的土匪,按中央政策不宜与其合作,并且认为部队不去进攻大城市而跑到农村深山不是革命行为。因此,余洒度在反对毛泽东意见未果后,便以去向中共湖南省委汇报为名,离开了工农革命军,去了长沙。
对于余洒度的意见,陈浩等也是持相同看法的。只是,毛泽东是作为中央代表、前委书记,他们只能服从。况且,当时形势紧迫,陈浩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行动,对毛泽东的策略也就采取了观望态度。然而他们没想到,毛泽东不仅是进军井冈上,而是完全将战略重心转移到农村,没有向大城市反攻的计划。陈浩等人便心生异见,认为毛泽东这样专在农村与土匪为伍、靠打土豪筹军粮,会没有革命前途。
陈浩的动作是迅速的,在打下茶陵县城、复而又因敌人反扑不得不撤出之际,陈浩与副团长徐恕、第一营营长黄子吉便决定,撤出茶陵后南下去打酃县(今炎陵县),而不东往井冈山。对于反对南下酃县而要东往井冈山的第二营营长张子清、第一营党代表宛希先,陈浩则下令将他们二人撤职、捆绑。
适逢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前来与工农革命军会合,毛泽东即带其弟及几名随行人员赶往茶陵,欲与陈浩部会合。但在途中,毛泽东得知陈浩已率其部队南下酃县。但南下酃县,并非前委计划之列,是陈浩擅自将部队带走。于是毛命人急传他的命令,让陈浩部停宿在茶陵县境的湖口村。
毛泽东赶到湖口后,立即下令将陈浩、徐恕、黄子吉三人逮捕,并解救了张子清、宛希先二人。然后下令让部队转向,进军井冈山的宁冈龙市镇。在龙市,又将陈浩的亲信、驻守龙市的团参谋长韩昌剑也予以逮捕。
这就是红色井冈山的第一大案,也是毛泽东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亲自下令处决的叛徒。
以上就是陈浩叛逃一事,然而陈是否存了叛逃之心还很难说。在主旋律电视剧《井冈山》中对于此处情节是如此处理的:红军团长陈浩对革命丧失信心,准备把部队拉去投降国民党,被毛泽东得知,及时赶到粉碎了叛变,并将陈浩等叛变者抓获处决。这故事充分展现了“书生革命家”毛泽东那种“运筹帷幄”的天才。
在另一部不怎么主旋律的《黄埔对决》一书有这样的描述:陈浩等人临刑前陈浩居然高唱《国际歌》,他要求死后用工农革命军的军旗覆盖他的遗体,而毛泽东居然也同意了陈浩的要求,在其下葬时,用工农革命军的军旗覆盖了他的遗体。
两个版本给出的真相完全不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陈浩不听毛泽东的指挥,擅自改变带兵用途了。
这是天大的事情。
毕竟经过了白色恐怖,大革命已经到了一个低谷,井冈山根据地也不过千把人,禁不起人马的分裂。事实上,秋收起义的第二团团长苏先骏与师长余洒度走的时候毛泽东根本没有计较,毕竟他们走的只是自己个人。而陈浩不论是另投还是叛变,都是要带走一部分军队的。
对于这种分裂行为,从严处理是必须的,严到什么样子却是难题。从陈浩被捕到处死相隔两天,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毛泽东无疑会有很多思考与权衡。他或许想到了“四一二政变”后的白色恐怖,想到八七会议的决定,想到党和枪的关系,也许还有井冈山周边复杂的形势。就这样过了两天,毛泽东终于做出处置:判处陈浩等4人死刑。在毛泽东做出决定后,陈浩是否真的叛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后党在军队中的权威大大提高,“服从纪律”也被写入了入党誓词中,而红军发展的曙光,也终于出现在井冈山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