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儿童保护组织背后的丑陋:如地狱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中国人大多认为慈母多败儿,所以中国人一般对子女的管教非常严格,这种倾向即使到了加拿大也不会有很大改善。
但是加拿大与中国大不同,加拿大有很多法律和组织来维护孩子的安全。这些组织看起来很美,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它们的一些强制做法让华人无法理解,甚至恐惧。在华人社区有这样流传,如果打骂体罚孩子或者父母发生冲突殃及子女的人身安全,邻居、老师等“多管闲事”的人发现后会报警,随后家长接受调查,严重的话有机构会强制将孩子带走,取消父母的子女监护权。
加拿大儿童保护机构(children's aid societies, 简称CAS)就是这样一个组织,如果父母被认为无法好好照看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被CAS接管。那么被CSA接走的孩子是否能够幸福生活呢?根据安省儿童及青年倡权办事处(Child And Youth Advocate)发表的报告来看,情况非常不乐观。
安省儿童及青年倡权办事处严厉指责CAS
安省儿童及青年倡权办事处(Child And Youth Advocate)发表报告,指出居住在寄养家庭、儿童院、司法设施或精神健康治疗中心的青少年,每天都活在暴力之中,而且对生活完全没掌控权。
接受该机构访问的青少年表示,他们自觉被“关禁”在一个令他们受欺凌、肉体束缚和无力的环境中。这份由Irwin Elman撰写的报告指:“许多居住在院舍中的年轻人,讲述生活中遭遇的暴力事件,他们说每天都活在暴力中,或目击暴力事件”,而欺凌、打斗、受拘束的情况亦十分普遍。
报告又指“职员看似随意利用拘束的手段管理青年行为”,有时只是出于他们心情欠佳:“任意施加惩罚,加上职员的行为并不一致,令许多居住院舍的年轻人均感到不安全。”
在2014至2015年,安省有15,625名儿童居住在寄养家庭和院舍。大部分都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被人从父母身边带走,令部分人感觉自己突然被粗暴带离熟识的环境。这些孩子的生活极不稳定,被从一个寄养或群居家庭转到另一处家庭,有时多达10次,期间还要被迫变换学校。搬家频繁的原因被普遍认为,是为了方便儿童保护机构,而非有利于受监护的孩子们。
一旦到了寄养机构,青少年面临严格的“家规”,包括什么时候吃饭,以及吃什么,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可以用电话。报告称所有被采访的孩子均感觉失去人性,希望对方能把自己当真正的人看待。
多起儿童命案被指与CAS有关
去年4月,Saskatchewan 省 Regina法庭开始审理6岁男童Lee Bonneau被十岁儿童杀害一案,10岁的小凶手被指有行为问题,原本不应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出没社区。死者父亲 David Bonneau 指责社会福利部门因他家发生“平常”的争执就把他的儿子接管,最终孩子被杀,令他的家庭破碎。
此案发生于2013年8月21日,6岁Lee Bonneau被发现倒卧在Kahkewistahaw保护区的林地中,头部有伤痕。他被害时他的寄养母亲正在玩Bingo。
Bonneau的母亲StaceyMerk在庭上表示,遇害男童生前爱笑爱玩,是个“漂亮的小宝贝”。被问到为何有社工跟进她一家的情况时,她称与家暴无关,她和丈夫没有动手打过孩子一巴掌。据StaceyMerk介绍,她曾经告诉社工自己有精神健康问题和自我伤害的想法,因此从孩子一出生社工就开始介入,她对把孩子的照顾权交予福利部门懊悔不已。
卑斯省近年也发生多起寄养儿童及青少年自杀或受虐事件,去年18岁青年格维斯从阿波斯福一家旅馆跳楼自杀身亡。据报道,死者此前和另外32名被监护的未成年人居住在同一个有资质的寄养群居家庭中,但前年11月25日,卑诗省儿童及家庭发展厅(Children and Family Development)不知出于什么理由,下令关闭了寄养家庭,格维斯等人最后被安置在连锁汽车旅馆中。此前死者曾辗转多处,汽车旅馆是其被监护生涯中的第17处指定监护所。可想而知,这种不稳定的生活必定让其无法感受家的安全及温暖,他遭遇的可以说是一种冷暴力。
据朋友称,格维斯自被安排到旅馆居住后,“几乎都是一个人独处”,因此感到孤独、不安全和紧张,而他可能本身就患有抑郁症。但相关的保护组织却没有如它所号称的那样,给予寄养儿童真正的照顾与关怀,忽略他们的心理健康,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社会各界对CAS意见大
2010年2月15日,安省政府宣布给本省一些陷入财政困境的儿童保护机构(children's aid societies, 简称CAS)拨款,共有26间机构分得2250万拨款,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不过,省府的拨款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批评人士指出,儿童保护机构之前曾经曝出过滥用公款的丑闻,再加上它们并没有良好地履行它们的职责,所以省府应该用有限的资金对机构进行改革,而不是直接拨款。
媒体报道说,CAS权力的确很大,在一些人的眼中甚至是太大。当CAS介入的时候,因为有法律和政府的规定,不像其他社区服务组织,你可以拒绝、不配合。 CAS一旦介入,有一种强制执行的味道,不是你说想甩掉就甩掉那么简单。
儿童保护机构的成绩不仅令审计总长批评,很多省民、特别是移民也不满意。甚至网上有一部纪录片专门反映加拿大CAS是如何凶残的。
如何应对CAS
如果家庭纠纷殃及孩子或者在管家孩子过程中面对CAS的介入,该如何处置呢?下面这些建议是可以参考的:
1、录音。将来可以做证据。只要你是这个对话的参与者,你可以不通知对方就录音。而且将来上庭时可以作为证据。如果CAS威胁你,比如说不经你同意就要登门造访或者说了不跟进结果又跟进之类的,录音就可以作为证据。
2、不要CAS说要跟你谈你就要跟她们谈的。这是一个最大的误解。除非她们有court order(法庭强制令),否则你不用跟她们谈。假如她们自己上门,你可以叫她们走,不走就是trespassing(私闯民宅)。如果她们叫警察,你可以让警察进来,但是仍然不用让CAS进来。
3、如果你的孩子真的有危险,她们不用court order就可以直接把孩子带走,但是5天内必须上庭,由法官决定孩子归谁。除非CAS能证明孩子还给你就会有危险,而且supervision order不足以保护孩子,否则法官必须判孩子归还给你。
4、如果孩子被带走,立刻去file a motion for the immediate return of your child under section 51(孩子返还申请议案)。不要等CAS通知你5天内上庭。
5、很多人以为CAS一旦带走孩子,孩子就归她们了,自己没办法了。其实带走孩子不过是一个紧急情况下的暂时的处理,记住:是暂时的。CAS有权带走,但是你也有权立刻file motion,要求她们归还。
6、千万不要跟她们签署任何协议,什么family plan,safety plan之类的。她们无权要求你签任何东西,除非有court order。很多人签了之后就被CAS无限制的纠缠住了,一年半载算短的,几年的也有。而且一旦签的,就暗示你同意你有问题,需要CAS,将来会对你很不利。这叫build a case(立案),从一开始的这个plan,那个plan,慢慢收集制造对你不利的证据。
7、如果不幸已经签了那怎么办?立刻写信说我不干了,要终止这个voluntary service,以后没有court order不要来找我。
8、对于情况不严重的案子,法院会给一个supervision order,孩子仍然归你带,但是CAS可以监管,你也要做到order里面要求的事情。通常为期不超过6个月。
总之,如果你没有虐待(abuse/neglect)你的孩子,也没有expose her/him to violence(使孩子处于暴力之下),也没有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那么,尽量不要让CAS介入是最好的选择。
网友评论
@szs11:CAS是个畸形的机构。他们和普通纳税人利益是冲突的,他们抓孩子越多,就越繁荣,人员增多,职位稳定,预算增加等等。里边的工作人员都是好人,但是畸形的结构,矛盾的关系,做的事也不太正常。
@myflower:CAS 真的很可恶,有过和他们打交道的经历,首先工作人员说他们就是政府机构,然后用各种假设手段设定场景,然后就变成真的,最后得出相关结论,说话的口气一副高高在上的,像香港电视剧中法官一样,他们一旦粘上你,就象浓鼻涕一样很难轻易甩掉。
@maninc:CAS每年拿走安省纳税人14亿是不是误导?CAS每"保护"(in care)一个小孩每天向纳税人要87元是不是误导?CAS现在"保护"了26000多孩子是不是误导?安省总共有多少孩子?父母不理CAS,CAS就以不合作为由,要挟进行恶意法律攻击是不是误导?
@oldyou:CAS对华人移民家庭来说就是一部血泪史,各地CAS基本上都是租着最豪华的办公大楼,勒索的十块钱里面没有一块钱真正用到儿童身上。
@newyeartoronto:我觉得那个看法有些误解了。CAS对防止儿童虐待贡献非常非常大,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美,所以,CAS也有缺陷,特别是在当初移民潮流开始的时候,没有多少少数族裔的社工,主流白人社工又不明白中文社区的习俗,所以,有不理解,现在好多了,嘿嘿!
@supermom:作为一个母亲, 我来说几句, 我觉得CAS这种儿童保护组织是肯定需要存在的, 但作为赢利组织, 他肯定按最挣钱的方式进行, 至于这个方式是不是最有利于孩子, 那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