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在温哥华:用脚步丈量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城市
当飞机越过太平洋降落在温哥华机场,第一次踏上美洲的土地,我忽然觉得,自己在做一次前无故人、后无来者的旅行。因为有很多风景,我决定在清晨——在大地 刚刚带着露珠醒来的时刻,跑着去看,尤其是在城市里。这样,在一路经过每个留宿的城市,都将留下行者奔跑的足迹。
北美最大的公园:或者是世界上最美的跑道
网上预订的旅舍早在一个星期前,就发来温馨提示:距斯坦利公园2公里。1887年,即在温哥华建市的第二年,有先见之明的加拿大人就决定永久保留这个占地1000英亩(40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着的半岛作为公园。斯坦利则是当时的加拿大总督。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我就迫不急待地跑到海边,向斯坦利公园跑去。空气清新入肺,一路美不胜收。一边是英吉利湾,船帆点点,海鸟和水鸭在岸边戏水,一 边是北美最大的公园,森林郁郁葱葱。这条9公里长的傍海小径好像专门是为跑者设计的,当然还有骑车的、滑板的和行走的人。迎面碰到的一个个跑者,无论是美 女、俊男还是老人,都相互打个招呼:“嗨!”或“哈罗!”心照不宣的或者是:“在这里跑步真妙啊!一起分享这个早晨吧!”
从狮门大桥下跑过之后,我已跑了8公里,时间有点紧,便选择从斯坦利公园中央直穿过去,为了赶回旅舍吃免费的早餐。
环斯坦利公园海边即景
女王公园: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之后,我收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本10月3日抵达的“浙江1号”,却被告知10日才能到。这意味着我要在温哥华多呆上一个星期,便欣然接受了潘妙飞 (加拿大温州同乡总会会长)先生的建议,搬到加拿大温州同乡会的会所居住。这是一幢位于里土满的别墅,屋前有一颗上了年纪的枫树,屋后则有一颗上百年的苍 天巨松,环境清幽。会所里只有我一个人奢侈地住着一幢别墅,惟一的缺憾是在5公里的半径范围内没有可以跑去看的美景。只有约10公里左右有一个伊丽莎白女 王公园,我便选择了她。
一个周日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跑出了里土满,跑过Oak大道桥,已经是温哥华的地界。这里很难说是乡村还是城市,要说是城市却几乎没有街面的,要说是乡 村却是一幢别墅连着一幢别墅,除了街道没有闲歇地,也没有农作物。我就在一幢幢别墅的草坪前跑过,每幢别墅花样各异。街道看起来很宽,车辆稀少,几乎没有 行人,也看不到一幢高楼,满眼是红的枫叶和绿的草地。“这才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一边跑过时我这样想道,跑进了伊丽莎白女王公园。公园内姹紫嫣红,繁 花似锦,站在公园顶处,拥山环海的温哥华市已尽收眼底。据说公园面积52公顷,海拔150米,原名“小山”,是温哥华市的最高点。1939年,英国国王乔 治六世与伊丽莎白皇后偕同当时的伊丽莎白公主访问温哥华,为了对他们的驾临表示欢迎,公园更名为伊丽莎白女王公园。
从里土满到女王公园一圈,我已跑完了10公里。接下来,只好走着回去,好在可以细细把玩诗意般栖居的大地。
街头偶遇:温哥华第一位居民杰克·戴顿
因为惦念着温哥华的老城区,我又搬回“你好温哥华市区旅舍”住了一晚,依然是38加元,为的是在清晨跑过加拿大广场。但用脚步丈量之后,方知加拿大广场真 的不广,还不及瑞安广场的一半,却是温哥华极为重要的地标之一。其主体建筑是一艘别出心裁的游轮,停泊在码头,伸向太平洋。跑过“游轮”一圈,我只见到一 位女子在拍摄日出。从海洋上喷溥而出的朝阳,瞬间铺向海平面,金光灿灿,难怪有诗人说“日出江花红胜火”。
加拿大广场面对的风景
然后一个左拐弯,就跑进了盖土镇。光滑的石头路、街道两边古色古香的咖啡馆,都仿佛在提醒我,这里是温哥华发展的起源。突然,“嘟嘟嘟”钟声响起,寻声而去,发现闻名世界的蒸气钟就位于十字街口,毫不起眼,好像一个精致的“垃圾箱”。
继续往前跑不过百米,就差一点与杰克·戴顿撞个满怀。这正是我要寻找的人,他在一个咖啡馆的门前,脚踩橡木酒桶,头戴一顶西部牛仔帽,身穿长夹克,面目苍 桑却风度翩翩。据记载,19世纪中叶,英国手水杰克·戴顿来到这个枫林中的土着人渔村,盖了一个木造的沙龙酒吧,供四面八方来的拓荒者休息,这就是温哥华 的第一家饭店。杰克·戴顿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当我第一次到达这荒凉之地的时候,我被印第安人包围了。天黑以后我不会朝门外看。一公里外,我的一个朋友 被印第安人抓住,吊死在树上,头被砍成两半。”
温哥华第一个居民杰克·戴顿站在酒桶上
看起来,土着的印第安人够残忍的,但即便如此,这些原先的居民还是被文明人赶到了更荒凉的北方,是文明人侵占了他们的领地。现在的温哥华已经没有了他们的 踪迹,我只在斯坦利公园里看到8根这些土着人的图腾柱,上面精雕细刻,每一条图腾柱都是这些没有书面文字的土着人的历史。
斯坦利公园里土着人的图腾柱
移民故事:“浙江妹”拒嫁香港船长
自杰克·戴顿之后,大温哥华230万人均是世界各地的移民,其中华人占六分之一。而在里土满,华人据说已经超过了半数。在我留宿的加大拿大温州商会会所周围,到处都是华人的招牌。
在会所里,我遇到了一位最早移民的温州人。她1993年来到温哥华,一边读书一边在餐馆打工,1小时能赚8加元,已经是很不错的收入。
她给我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其时,移民来温哥华的,几乎都是香港(包括广东)人,讲的都是地道的粤语。不会讲粤语,就找不到工作。而她只学会了“虾饺”和 “烧麦”的粤语发音,因此只能送这两样食品,被称为“浙江妹”。有一位退休的香港船长,60多岁,天天来餐馆点“虾饺”和“烧麦”吃,与“浙江妹”渐渐混 熟了。三个月之后,香港船长看上了她,说自己有一幢豪宅(价值相当于现在的500万加元),求“浙江妹”嫁给他。
“呵呵,有二个亿还可以考虑。这点钱我以后一定可以赚得到。”“浙江妹”心高气傲地回答说。
“看上你是你的福气,这么多钱你一辈子也赚不到!”香港船长有点受伤,他以为如“浙江妹”这般情况一定手到擒来,因此很吃惊。
其时,讲粤语的香港和广东人也都七嘴八舌地说,这位“浙江妹”眼睛长在天上。
这说明,当时的大陆人因为穷常被看扁。不想物换星移,江流递进,现在的香港、广东人,只好改用标准的汉语,因为面对的是更多的大陆人,坚持讲粤语将被清理出生意场。
温哥华今昔:自由与自律的人民
有人说:“如果你厌倦了温哥华,你就厌倦了生活”。因此,温哥华成为众多人寻找的乐土、移民的首选。事实上,温哥华多次被评选为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但是,温哥华并非天堂,或者是有钱人的天堂。在温哥华繁华的百老汇大街,我看到流浪汉睡在街头。在唐人街附近的中心公园里,碰到两位据说来自山东济南的华人妇女,居然拽着我说:赶快移民加拿大,这里才是天堂。我给她们看百老汇街头拍摄的流浪汉图片,她们解释说,温哥华市长正在着力改善流浪汉,给他们造了很多的公寓,但仍然有一些流浪汉不愿居住在公寓里,而宁愿流落街头,为了自由。
百老汇大街上的流浪汉安然就睡
这或许是真的,因为自由价更高。
我第一次胆怯地走进温哥华的地铁站,发现里面没有工作人员,随身的背包之类也不需要安检,而是直接自由地走了进去。但很快发现自己坐错了方向,便向一位女留学生打听,同时抛出心中的疑问:“温哥华的地铁是全部免费的吗?因为进来没有人管理啊?”
“不是的,都是自觉买票。偶时会抽查,没票会被罚款。”她告诉我说,并带我去自动售票机买票,上面还有中文的说明。
地铁里的小女孩
另一位更早的移民给我说了一件趣事:那时中国来的留学生,没什么钱,给家里打电话时,用一根细线缠住硬币,等打完电话,就把刚投进去的硬币从电话机里拽出来。
时光真的会改变很多东西,从电话机里拽回硬币,到自觉买票,这该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同时,温哥华的自觉也已达到空前的高度,虽然我并不知道,每天进出地铁的人是否每个人都买了票。
“要是真的地铁都免票,才是朝天堂前进了一大步。”我天真地想,但也许真有那么一天,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城市会率先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