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廷梓看了共识网2016年1月6日蒋健的《林彪专机黑匣子之谜破解》一文,表示早在2014年他在《文史参考》就看到过此文。康廷梓认为此文并不能证明256号三叉戟专机没有黑匣子。蒋健的证据是中国没人看见过黑匣子,“俄罗斯官方对黑匣子一事从来没有给予回应过”,这难道就能证明林彪专机没有黑匣子吗?显然不能。蒋健说:“这些直接从英国买进的三叉戟客机直到1980年代才装上黑匣子。因为1982年空军司令部司科字第45号文件‘飞行参数记录系统主要战术技术要求’中明确规定‘1985年后,我国所有飞机都要装飞行数据记录仪’,所以我国民航才在1983年引进了77套美国S•D•C公司生产的UFDR飞行数据记录仪,装在三叉戟、安-24和伊尔18三种飞机上。”原空军34师装备部部长梁金海说:“1983年集体装的‘飞行数据记录仪’,是检查飞行员飞行情况的,不是“飞行数据记录器”,即黑匣子。康廷梓说:“空军从来没有集体装过黑匣子。”蒋健以1983年安装检查飞行员飞行状态的“记录仪”,来证明英国公司80年代的三叉戟上没有黑匣子,是完全没有证明力的。
黑匣子发明于20世纪50年代末,之后广泛安装在飞机上。因为黑匣子可以为制造商提供改进飞机制造的有力数据,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制造商的清白,所以制造商安装黑匣子的积极性非常高。这批1965出厂的三叉戟怎么可能不安装黑匣子呢?
以下摘自康廷梓《专机副驾驶亲历“九一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第259-265页
“九一三”事件之后,围绕事件的许多传说一直在悄悄地散布着,有的传说不但缺乏根据,甚至有些危言耸听。其中,关于林彪专机黑匣子问题,其传说更是不着边际。
这些年来,我比谁都关心有关“九一三”事件中256号专机的一切信息,当然,其中也包括飞机的黑匣子的信息。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站在256号专机组飞行员的角度,现就飞机黑匣子在人们心目中所处的地位,黑匣子的基本技术性能以及林彪专机黑匣子的特殊作用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们对飞机黑匣子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逐渐有所了解。这个过程与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壮大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分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时间观念的改变,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开始普遍关心与飞行安全有着直接关系的黑匣子。人们认识黑匣子也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如今,从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只要涉及到飞机失事的问题,人们都知道要从飞机黑匣子上寻找答案。可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除了工作与飞机有直接关系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黑匣子为何物。
前面提到,英制三叉戟256号专机,是我国1970年年初首批从国外引进的四架三叉戟中的一架。林彪专机机组是首批在广州白云机场改飞三叉戟飞机的机组。当时,担任改装的各行业的教员一律是巴基斯坦人员。对巴方教员讲解黑匣子这一课的情形,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对新型飞机的设备,自己身为飞行员,在思想上特别注意它们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当教员讲到黑匣子的使用方法时,除了讲解它的基本性能外,在如何使用黑匣子的问题上,竟什么都没有讲,只是简单地提醒大家,只要飞机发动机在工作的情况下,黑匣子就会自动打开,在飞机驾驶舱内,没有任何开关可以控制黑匣子的工作。讲到此,巴方教员略停顿片刻,接着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要想使黑匣子停止工作,只有一个办法,谁能回答。”我还没有等课堂上的空军翻译官将这句话的意思翻译出来,就抢先向教员用手做了个“拔”的手势,因为,我这个半瓶子醋的英语水平,已经在翻译之前听懂了教员的提问。当教员理解了我的意思后,先是笑着连声说了几声“YES”,接着又连声说了几个“NO”。意思是说,我的回答是对的,空中只有拔掉黑匣子的保险丝,才能阻止黑匣子的工作。但是,又告诫大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飞行中都不能用拔保险丝的办法终止黑匣子的工作。只要飞机上有电源,黑匣子就会自动工作,就是在所有发动机停车的情况下,只要备份电源存在,它也可以正常运转。可以看出,飞机设计师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就是要保证黑匣子经常处于工作状态的可靠性,防止飞行员们因工作疏忽,忘记打开黑匣子的开关。
非常遗憾的是,除了听课留给飞行员的印象之外,在平时的飞行中,黑匣子就像办公大楼走廊尽头墙上挂的灭火器一样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久而久之,黑匣子成了飞行员头脑中被遗忘的角落。就像大楼失火时才想到灭火器一样,一旦飞机失事后,寻找原因时才会想黑匣子。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飞行员们对黑匣子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对黑匣子是否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缺乏足够的认识。国外有的观点认为黑匣子是在特殊情况下用来为飞行员说话的,在飞机突然失事时,由于机毁人亡,已无法证明是机械故障还是飞行员操纵中的错误,如果是机械原因,已经死去的飞行员就可以从航空公司那里得到应有的赔偿。所以,从飞行员的利益出发,黑匣子能否正常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然而,当时的年代思想教育的指导方针是突出政治,思想领先,个人利益很容易被当成患得患失的消极思想一起受到批判。尤其是对于一名人民解放军的飞行员来说,从献身祖国的飞行事业那一天起,就已经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除了立足本职,兢兢业业搞好飞行,千方百计保证飞行安全之外,在头脑中根本不去想一旦飞机出事,凭黑匣子的记录证明,能为自己的亲人争到多少补偿。再说,也没有听说在已经发生的飞行事故中,有哪一例是根据黑匣子的记录为依据,为飞行员弄个什么说法的。这方面的善后工作都是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与黑匣子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根据当时飞行员们对黑匣子的态度,256号专机黑匣子的工作情况是否良好,起码失去了空勤组人员的监督。就我本人在飞三叉戟飞机的日子里,从没有主动地向地勤保障人员询问过黑匣子的工作情况,连想看一看黑匣子外观的好奇心都没有,每天都在研究与飞行驾驶技术有关的课题,忽略了只有在万一的情况下才用得着的设备——黑匣子。
但是,我说飞行员不重视黑匣子的工作情况,不等于所有的人都不重视黑匣子,作为飞机上的特种设备之一,地勤保障人员中按分工负责维护包括黑匣子在内那些特种设备者,肯定会不时关注黑匣子的工作。所谓不时关注,是因为黑匣子不像飞机的发动机那样,只要飞行,就得当天检查。有时,即便有一段时间不飞行,也要定时检查。发动机上的重要附件,不但定时检查,而且,用到一定时间,达到规定的使用寿命时,必须淘汰换上新的。但是,对于黑匣子就不是如此,只要它在正常工作,就不会更换,或者只更换部分零件。因为,黑匣子确实是一件经常工作但又不容易发生故障的设备。再说,黑匣子的暂时故障,也不会影响到飞行安全,这一点对负责维护它的地勤人员来说,也是容易在思想上产生麻痹的原因所在,256号专机的黑匣子所处的被呵护的情况也应如此。不同的是,256号专机作为重要专机,其黑匣子的工作状况,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中国飞行员不重视黑匣子的工作情况,不等于巴基斯担飞行员也不重视黑匣子的工作情况。
黑匣子学名为“飞机事故记录器”,其主要性能是记录飞机的飞行状态及空中、空地通话情况。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叫飞行数据记录器,另一个叫语音记录器(舱音记录器)。飞机黑匣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强度大,抗摔打,抗燃烧。在飞机因各种原因坠毁并燃烧的情况下,也能将录取的有关数据保存下来。无论是事故记录器或是语音记录器,都是采取特殊的材料和特殊的方式将要录取的数据转成某种信号保存下来的,然后,再通过专用设备将空中录取的信息译成所需要的内容。256号专机的事故记录器是用钢丝或钢带作为录制材料录取信号的。随着现代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黑匣子的性能不断提高,运用高科技的成分逐渐增加。有的黑匣子不仅在夜间可以发光,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发出脉冲信号,这些都有助于在坠毁现场比较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尽快地找到它。
找到黑匣子后,获得其录取的信息,原则上要由飞机制造的国家进行,“解铃还需系铃人”。因为。录制信息的编码是经过加密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的也可以自己解密,有的在购买飞机时候,一并将黑匣子的密码买了过来。
林彪专机256号的黑匣子中的飞行数据记录器,是直径约15厘米的扁圆状物体,安装在飞机尾部的垂直安定面内。用金属制成的圆状的外形有利于抵抗外来的压力及摔打。安装在飞机尾部的根据在于,纵观历来失事的飞机,其尾部的损坏程度一般较小,将事故记录器放在那里相对安全一些。蒙古国温都尔汗东北70公里处,林彪专机坠毁现场的所有飞机残骸中,保存相对完好的只有飞机的尾部。顺着飞机迫降的方向,尾部是倒向左侧的,从机尾的右侧还可以看到“256”的尾号和垂直尾翼上的五星红旗。所以,装在这里的事故记录器是不会损坏的。飞机事故记录器上记录着以下各方面的数据:属于飞机发动机的数据有:温度、推力和转速;属于飞行状态的数据有:飞机的飞行高度、航向、速度、升降速度(每秒钟飞机上升或下降的米数)和加速度等。
256号专机的语音记录器是一个扁平的长方体,长约40厘米,宽7至8厘米,高约15厘米,它安装在前驾驶舱领航员后面的无线电设备专用架上。语音记录器的传感器,位于前驾驶舱的舱顶上,那里有一个带网状的小窗口,里面安装着像送话器一样的设备。语音记录器的功能是,在正常飞行中,它不仅能记录下来空中与地面之间的通话内容,还能记录下来驾驶舱内的人员彼此直接说话的内容,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后者。
黑匣子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它的录制时间,现代先进飞机黑匣子的录制时间都已超出以前的半个小时。波音737-300的语录录制时间为120分钟,有四个声道负责记录,其中一个声道使用麦克风记录驾驶舱区域的对话,其他三个声道记录飞行员空地联络的音频信号。
41年前三叉戟飞机语音记录器的录制时间为30分钟,即飞机停止工作前的30分钟。在正常安全飞行时,30分钟前被录制的信号将在后面录制中被自然洗掉。
飞行数据记录器录制的时间要比语音记录器录制的时间长得多,可以录制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飞行情况,而且每间断一定的时间,要针对飞行数据记录器记录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技术分析。波音737-300记录飞行数据记录器记录的时间也不会少于五小时。林彪的256号专机末次飞行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记录飞行的全过程是绰绰有余的。
弄清256号专机黑匣子的主要性能及20世纪70年代飞机黑匣子在人们心目中所占的地位之后,再结合“九一三”事件中林彪专机活动的真实情况,就可以明白256号专机黑匣子正常工作的可信度及得到黑匣子记录内容的重要性。
“九一三”事件是林彪利用自己的职权,调用专机突然叛逃,从林彪等人同机组的关系来看,是林彪对机组典型的欺骗和强迫行为。语音黑匣子所记录的起飞后半个小时候的机舱对话,肯定能反映出林立果等人在强迫潘景寅转向叛逃航线的过程中那卑劣手段的丑恶表演。遗憾的是,这半个小时的语音内容被后面的覆盖了。雷达显示,256号专机起飞后非常艰难地转到叛逃航向之后,飞机又减小航向朝北京方向飞去,最后再次对准叛逃航向时,飞机已偏离山海关西侧130余公里,也就是说,在起飞后近半个小时的时间内,飞行员都没有听从林立果等人的指挥,顽强地对抗着劫机者的叛逃意图。如果能搞到事故记录器,那上面飞机航向的数据变化,就能证明不正常转弯所发生的一切。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飞机从开车、起飞直到空中,飞机上的电台一直没有打开,林立果用断绝同地面通话的方法企图阻止地面各方面对潘景寅的支持,因为林立果知道哪个开关是控制电台的。所以,除了从地面雷达观察到的不正常航迹外,确实没有听到来自飞行员同敌人作斗争的只言片语。但是,黑匣子语音记录器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在没有打开无线电通话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录取到驾驶舱人们的相互对话。所以,相比之下,知道语音记录器的内容显得太重要了!非常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还没有得到语音黑匣子的有关资料。
飞机因油量不够,被迫场外降落失败、机毁人亡的结论是不会出大格的。尽管如此,在许多细节方面仍然给人们留下悬念。只有根据飞机迫降前语音黑匣子的真实录音,才能真正知道飞机从开始下降高度时,驾驶舱内所发生的一切,例如,前驾驶舱内人员的对话与争吵,谁与谁之间的争吵?机长与林立果、叶群之间的争吵是必然的,更重要的是争吵中有没有林彪的声音?他们说些什么?为什么争吵?除了返航与叛逃的矛盾之外,还有什么内容?还有,从他们的争吵中还可以判断出机上人员的位置,三个机械师迫降前在不在驾驶舱等具体情况,这一切非常重要!
因为这是发生在专机上的劫机案,雷达及有关资料的记录,只是外部现象。但是,飞机上每个人的讲话及对话中对某个问题的争执和讨论情况才是劫机过程中真实的证明。不能排除,语音黑匣子也许为人们带料想不到的情况。
放在飞机尾部的飞行数据记录器所录取的内容,可以囊括从开车、起飞一直到坠毁整个飞行过程的情况。飞机出境之前,在国内雷达的监视之下,包括不正常转弯在内,飞机在各个地点的飞行高度、速度、航向等飞行数据,已经清楚地记录在案,黑匣子上的记录也会同样如此。然而,当飞机飞出国境之后,尤其是从下降高度开始到寻找迫降场直到建立小航线进入迫降场地最后坠毁,这一段很重要的飞行过程,国内雷达是观察不到的,只有从飞行数据记录器上才能找到真实的记录。
飞机落地时起火爆炸使发动机突然失去推力的时间和信号,也会准确地记录在黑匣子上。飞行数据记录器的价值在于能使人们准确地获知飞机开始下降的时间、夜间寻找迫降场地的飞行高度及在这个高度上发生航向变化及其对应飞行时间的长短等,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判断出256号专机迫降前进行机动飞行的情况。
一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对林彪专机的坠毁产生质疑,不同意我对坠机现场所做的分析及结论。如果记录各种飞行数据的黑匣子能够得到的话,从不同航向及不同的高度所飞行的时间,就能准确地描绘出飞机的飞行过程。再加上飞机发动机突然失去功率的时间,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判断出,飞机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失去马力的,如果是在空中较高的高度上突然停车的话,就有可能是被打下来的。相反,如果飞机是在接地的同时,也就是在高度几乎等于零的情况下突然失去马力,就和我分析的结果相同了。从解疑释惑的意义上讲,得到记录飞行数据的黑匣子同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真正有价值的资料应该是两个黑匣子记录的内容的对照配合使用,这样就可以时间为主线,将飞机在起飞后,落地前两个最为关键的时刻,不同高度、不同阶段、不同飞机状态下飞机驾驶舱内所发生的一切,弄得一清二楚。
林彪专机的黑匣子在哪里?
根据孙一先的回忆,我国使馆人员进入坠机现场的时间,是在蒙古国与苏联的军事专家不止一次去过现场之后才赶到的。飞机坠毁的时间是9月13日凌晨2点30分,距我使馆人员15日下午奔赴现场,已经过去整整两天半的时间。到现场时,发现有些遗物已经被整理过,可想而知,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不会留在现场。反映飞机失事原因的黑匣子也绝不会被遗忘在现场。
此外,使馆人员在现场发现,飞机尾部下端有许多像电线之类的东西杂乱地吊在那里,不像是刚被火烧过的样子。有两种情况可能会造成这种现象,一种是拆运中央发动机时,会将这些东西带出来,但是,如果拆运的是两边的发动机中的一个,就不会有此现象;另一种就是从垂直尾翼中寻找黑匣子的过程中将电线拉出来的。
孙一先反映,现场最南端的飞机头部即驾驶舱部分燃烧得很厉害,飞机头部的外壳被烧成一个个窗口状,摆放各种设备的地方烧成带格子的框架子。据我判断,前舱设备架子上放的都是一些重要的仪器,这些都是飞机残骸中易引起注意的东西,扁长型的语音黑匣子就在这里。有些怕烧的设备在大火中只能变形、粉碎,但不会消失。既然都已成了空格子,那么,格子里的东西哪里去了?蒙古国对一个无线电高度表都能具体反映出型号及生产制造的国家,那么对黑匣子这一重要设备他们绝不会放过。
如果是一般的客运飞机不幸失事,黑匣子的用途就是在机毁人亡的情况下找到真正的失事原因,以便成为前车之鉴。这样的飞机即便是坠毁在异国他乡,寻找黑匣子等活动也同样很正常。然而,三叉戟256号专机不是一般的客机,也不是一般的专机。它的行为也不是一般民用航空的客运飞行,而是国家领导人利用自己专机的叛国行为。因此,它的黑匣子的身价突增百倍,黑匣子上的内容就成了绝密资料。这种资料既然落到别的国家,不经过一定的外交途径是很难搞到的。
澳大利亚记者彼得·汉纳姆在《林彪之死真相查访记》一文的结尾处写道:“我问起飞机的黑匣子,他们说黑匣子找到了,但克格勃鉴定时没有发现录音里有飞机和地面的通话,这是一个还有待后人解开的谜。”克格勃故意卖了一个关子,只说没有空地联络的信号,有意回避了驾驶舱内人们对话的情况。
综上所述,关于林彪专机黑匣子的话题,要从以下“三句话”的精神去理解:1、42年前包括飞行员在内,对黑匣子的工作情况是不重视的;2、黑匣子不是经常定时检查的设备,但正常情况下不会因故停止工作;3、三叉戟256号专机不是普通的客机,黑匣子上的资料不是轻易能追回的。